2009年11月19日

綠色有機建築的新技術

綠色有機建築的背景(四十日四十夜的獨立生態系)請看這裡

這棟建築物是有「生命」的,所以就和動物、植物一樣有很多機能。

太陽能(電)收集
屋頂為整片朝南的斜坡(收集日光與雨水),屋頂太陽能板追日系統
外牆太陽能板捕捉日光最佳化技術

太陽能(熱)收集
太陽能鍋爐(提供非常高溫熱源)
太陽能蒸餾器
熱能以地下大型熱水庫儲存(以溫水庫包裹熱水庫,熱水庫包裹開水庫,可以長時間儲存熱)

太陽能(綠、光)收集
溫室植物和室內採光也需要陽光,因此日照必須妥善有效的分配

風能(動)收集
建築外觀與延伸翼風帆,以捕捉市區最大的風能
風洞、風管等導風技術
風力發電機噪音減低技術
風力先搬運水,直接把動能儲存到位能

雨水(位能、水)收集
雨水收集系統(先盡量利用高樓的位能差,才使用或是儲存到地下水庫)
以台北的降雨量,每年可以為大樓每一位住戶,搬運約4000公斤的貨物上樓
地下水庫、利用水位差,把位能轉變成動能或電能
高彈性、大能量的水位「配重」系統
三套電梯系統:一)傳統。二)水配重平衡、只用小馬達。三)純水力電梯,無馬達
利用「水」來做電梯的配重非常划算,因為人搭電梯上樓去,總還要下來,一般的電梯上去要一次能量,下來還要一次能量,白白用掉兩次能量,我們利用兩個水庫(或上下塔)之間搬運水,一上一下就會把用掉的位能,再還回去,電梯「幾乎」不耗能。
另外再利用頂樓收集降雨的位能,就足夠把家具等等向上搬運。

發電機與電池
小型低水位差水力發電機
運動器材發電機
超大型UPS與柴油發電機、電池(說來簡單......)

熱交換系統
各種熱交換系統(多段溫度利用,盡量用到最後一點溫度)
冷氣機排熱最高利用效率(前提是先研究綠建築最有效率的冷氣規模,冷氣機不必太大)
地下冷凍庫冷卻產生的熱再利用系統
深層地下冷卻系統(冷凍、冷藏都先用地冷降溫之後再用電力)

溫室系統
垂直農場溫室牆
大樓廚餘製造堆肥的技術
酵素技術(空氣、水、排放物)
昆蟲畜牧技術(蚯蚓等等......,土壤改良需要)
溫室蔬果栽培技術
溫室牆自動水份補充設計(避免空氣變潮溼)
中度日照溫室植物改善空氣(含氧)的能力研究

人工湖、水族館與游泳池
廣場人工湖深水生態池
大廳水族箱牆、與水底隧道
觀賞植物與動物、水底造景
池壁與池底佈設太陽能板(利用全反射捕捉陽光)
酵素改善水質、植物改善水質,盡量不用化學藥劑

空氣系統
空氣品質監測系統
空氣過濾器(機械、物理(重力)、化學、生物(酵素))
空氣中的微塵、灰塵收集做為土壤的基質
室內電器熱廢空氣派放中央系統(小口徑、微抽風、熱交換、接管規格)
天井、熱風井、熱交換系統的搭配
熱風井頂端是大型載重橫樑,熱風井也是一台大型的吊車隧道
溫室牆氣密系統(綠色有機建築自己的「大氣層」)
房舍牆氣密系統(生活環境控制)
半負壓(生活空間,循環)和全負壓(傳染病區域直接外排)系統,半負壓隨時可以轉換成全負壓
半負壓的空氣通過中央風井後,層層處理後,通過溫室牆,變成好空氣,回到房舍內

水系統
水質品質監測系統
水質處理系統
上水、中水、下水,多層次分管系統
水,盡量就地熱交換與就地再利用系統(水太重,避免搬運太遠去中央處理)
乾式馬桶、尿斗,以減少處理糞便的能量消耗
化糞池處理(酵素、固液分離、堆肥、淨化、最低排放)
寬敞水管間豎井,就地中水處理設備在此,也是維修房屋機械的主動脈
廚房、廁所的位置與水管間豎井的連接(越短越好)
新世代的水管、接頭系統,容易替換、耐用、環保
中水、下水排放之前,要先把位能收回來(轉變成電能或另一種位能)

燈光系統
省能照明系統,可能是LED(壽命要「真的」很長)
太陽光反射、折射、導管技術,引入自然光,且亮度可調,熱和紫外線另外利用

噪音處理
噪音吸收辦法、噪音隔絕辦法,內居絕對寧靜!
此兩個辦法用於「積木式模組化建材」上面
所有公用設備馬達一律要完全無聲或是「絕音」

廚房系統
廚房電梯系統,直通每一戶
廚房電梯專用箱(洗衣、洗碗、廚餘、垃圾、絕熱絕冷......,WebCam看封閉箱內)
遠端馬達抽油煙機(無聲系統)
油煙機油脂回收製作肥皂技術
廚房系統熱排風櫃,熱交換技術
廚房高效能熱水槽(多少容量?溫度?快速加熱?保溫隔絕能力)
小型中央廚房(的一切)
廚餘堆肥系統(酵素、添加料等等)

公用系統
低能、低化學洗碗房系統、消毒系統
低能、低化學洗衣房系統
恆溫、恆濕衣庫,拍照網路記錄,電子衣櫃
各種不鏽鋼或矽膠的瓶蓋,以方便盡量重複利用各種玻璃瓶、罐
各種統一規格的不鏽鋼和塘瓷餐具、便當盒
以人口計算的「四十天」糧食庫存表,且以條碼管理,經常汰舊換新

電腦系統
中央電腦系統、中央儲存(備份)系統
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出「終端機螢幕」,任何電視都可以當終端機,每一個終端機都可以看電視
無線網、多處公共區域可以當做書房、圖書館來使用(水族館、溫室)
公共區域全面監視器管理

準旅館系統
「準」旅館系統,給助理人員和值班、警衛等人員使用
一套真正的加護病房,與所有自給自足需要的藥品與設備

停車場管理
停車場電動車充電系統

建築技術
地下水庫挖掘技術,垂直潛盾?
地下水庫的大小與配置(食品用水、洗滌用水、污水、冰水、熱水)
地下水庫的溫度配置(冰塊、冰水、涼水,溫水、熱水、開水,兩個系統,分層包裹)
地下儲藏室、通風儲藏室、氣密儲藏室、冷藏儲藏室、冷凍儲藏室、超低溫儲藏室
地下燃料庫
地下保險箱(貴重財貨,堅不可摧)
建築物外牆足以抵擋持有輕武器的暴民進攻
快速施工技術
建材積木模組化設計(牆壁要能搭載電、資訊、空氣、甚至水)
無磚瓦水泥隔間(只以軌道、卡筍、鉸鍊、搭扣、螺絲等重複使用的辦法)
以供應鏈技術運用在建築上面(標準化、規格化、資訊管理、施工進度、建築工地生產線)

建築升級技術
有機建築非常長壽,不希望拆除重建,但是可以多次升級(有機建築物的生存適應能力)
歌劇院後台系統,平常可以在生活機能不影響的情況下,任意升級各種非結構的部份
結構分成兩部分,骨幹和刺梳(和魚骨頭很像)
刺梳部分也可以局部升級(也是模組,且強度遠超過所需,所以可替換)
當有機建築生命結束的時候,不拆除,只需要一層一層的分解,材料都還是完整的

抵抗力結構
抗地震結構
抗颱風結構
抗淹水設計(四十天)
抗異常高、低溫辦法(一段很短的時間)
抗細菌、病毒系統

有毒廢棄物
有毒廢棄物集中收管,交給正規的回收系統(這個自己不來做了)

維護
綠色有機建築是「有機」的,可以以「遊輪」想像,所以會動、有生命、有健康的問題
綠色有機建築運用多種創新科技(設計上應該要盡量自體修復),傳統廠商無能維護,需要建立新團隊
維護的團隊,也是銷售這些新技術的團隊,藉由維修、改進、重組等等,繼續創造新科技

------------------------------------------------------------------------------

新住戶因素
綠色環保未來科技,打動真正有智慧的人
富而好禮,太有錢,有錢到不希望別人知道他有錢的新住戶
富豪的感覺在「內」,而非在「外」
環境健康、衛生的長壽科技(食物、空氣、水、溫度、細菌病毒、有毒物質等等)
市中心的自然生態環境(室內、戶外有別)
最大的方便和最大的隱私(ex. 隨意附近吃小吃、出口多到很難堵人、看得見看不到等等)
秘密(ex. 停車場車道最後出口與租車公司和公共停車場共用,可以甩跟蹤)
可以信任的保全設施(ex. 防震、防颱、防水、防災、防毒、防人,監視器資料的保密等等)
比銀行還安全的保險箱(ex. 室內、地下室、地下室重防護等等)

都更地主因素
清楚簡單的遊戲規則,之後的過程,完全透明
中間人的貪婪與能耐,要多少好處能做多少事,一次講清楚
大家都得犧牲,沒有一戶是「最有價值」或「比別人更有價值」的
以「設計商品總價值」取代傳統「豬肉秤重每坪價值」
換屋盡量維持與舊房子類似的幾何位置
房子比原來更大、更好、更有價值,不出一毛錢(規劃技術、溝通技術)
暫時離開的過程一切條件都很完美,不花一毛錢(陣法、兵法、按時做得到)
暫時離開的時間很短暫(施工期短),可以天天來看房子興建的過程(監工,工地也設計節目給他們欣賞)
為銀髮族的考慮比養生文化村(養老院比較好聽的名字)好太多
可以三代同堂子孫願意一起住進來,將來傳給子孫他們不願意賣,代代相傳(這是夢想啦)
如果希望10年20年之後還能賣好價錢,只有綠色有機建築

釘子戶因素(類似蟑螂戶因素)
都市更新不是壞事,是好事,都更的意義是,房屋改建,由新住戶買單
老屋麻煩多,都更一次解決,且綠色有機建築是最完美的
改建方案很多,沒有任何一顆釘子是不能閃避過去的!
貪婪與恐懼,採光與壓迫感,新屋價值,好處與壞處的分析
都市更新是改建的最後一次機會,被排斥在外的,失去夢想空間,房價反而會大跌
由適當的人來對住戶解釋(對象分:老人、商人、假仙人、不願意改變的人、蟑螂,期待與應對方法都不一樣)

市政府因素(破格)
全世界第一座垂直農場住宅,城市綠洲生態圈就在台北實現,太有宣傳作用
垂直農場如果在關渡,不稀奇,在市中心且與住宅結合,才有展示的效果
就在假日花市隔壁,可以成為觀光景點(回饋給市府綠色展示區)
都市更新的典範,會有帶頭作用,從此都更會如野火
營建是經濟的火車頭,綠色營建將會是超大型的經濟火車頭,將會大幅度帶動經濟
容積率獎勵的2.0倍,由市民自己出錢出力來綠化城市,大開大闔,名正言順

學界因素
若非都更,在這麼好的地段,哪來這麼大規模的實驗機會
領先其他國家與大學,跨科系研究,有太多先進論文可以發表

產業界因素
綠色商業是未來整個世紀的主流產業,很快全世界的所有產品都要綠化,勢不可擋
這是大型建物節能減碳產品研發的實驗室,有太多產品可以生產,太多專利可以申請
可以自行研發,也可以與學界合作研發

媒體因素
非常有趣的題目,可以做紀錄片、系列節目、甚至可以拍科幻電影

-----------------------------------------------------------
這些技術都非虛幻,規模我都已經有數,只是數據還需要研究和實驗
---------------------------------------------------------------------
需要的技術太多,要很久才能條列完畢,條列後再開規格(需求、限制......)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觀看之後令我感動. 閣下真是考慮甚周.

way9999 提到...

希望有一天,最好早一點,有人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