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簡明的堆肥做法我以前有另外寫,請自己去找,這一篇若有需要不必複製,來這裡看,我將不斷增添新的經驗與見解,修改舊的內容,不另外通知。
160526在本文最底加入蚯蚓肥部分。
- 為什麼要做堆肥
- 動物(吃)植物(吃)礦物?動物彼此相食,吃掉對方,稱作食物鏈,儘管有分肉食、草食和雜食,但動物的最終食物都來自植物。那植物吃什麼?植物的食物是礦物,利用根部從土壤裡抽取特定的礦物,抽取越多越久,土壤裡剩下的礦物就越少。
- 礦物化?礦物不會自己產生,還好動物的骨肉血,植物的根莖葉,最後都要被切成最簡單的礦物,回到土壤,這就是堆肥在做的事,堆肥是地球上最自然的變化,唯有如此循環,植物才能活,植物能活之後,動物才能活。
- 落葉歸根:落葉掉在地上,最後總會變不見,有些部分被蟲吃掉,有些部分被菌吃掉,蟲會大便,蟲和菌都會死,最後也會被解決掉,最終都要變成礦物,成為肥料,且都在落葉附近,所以落葉終於歸根。
- 花果種子:花果也是如此,但是果實是一種昂貴的賄絡,用於引誘動物吃下,把種子帶走,到遠一點的地方去落地,以增加下一代生存的機會,但總之,最後都要回到土壤,變成肥料,歸根。
- 有機肥?很多人以為有機肥裡面有滿滿的有機物,不然,正好相反,有機肥只是用有機物當材料,做出來的肥料,既然是肥料,就已經礦物化,所以有機肥裡面主要成分都是礦物。
- 有機肥比較好?未必,拿營養豐富的有機物做肥料是好肥料,拿差勁或是營養不均衡的有機物做肥料,比如說只有雜草和落葉,也不會變成好肥料。
- 有機肥不好?如果是好的有機肥,裡面除了氮磷鉀以外,還有多種微量元素,會是植物的營養大餐。如果我們自己製作有機肥,那最好就把所有廚餘都用下去,什麼都有,最後讓植物自己去挑選。
- 好氧堆肥、厭氧堆肥、生物堆肥:主要的礦物化方法有這三種,好氧堆肥與厭氧堆肥都以菌為主角,只是有些菌生活在有氧氣的環境,跟我們(人類)一起,味道我們比較熟悉,比較不排斥,厭氧菌通常活在缺氧的地方,我們人類缺氧不能活,所以它們造成的味道,我們視為威脅,也就是惡臭。生物堆肥的主角是蟲,蚯蚓尤其有用,這我們後面會講。
- 塑膠桶厭氧堆肥:早期推廣堆肥,用一個下方有水龍頭的塑膠桶,配合酵素來分解廚餘,這是厭氧的堆肥,非常容易失敗,很臭,建議不要用。
- 純粹好氧堆肥?有可能做到,但是不容易,做好氧堆肥體積要大,當體積大的時候,中心的部分就容易缺氧,變成厭氧菌的環境,通常就會臭,適當勤快的翻堆可以減少這個狀況,但是也不必刻意完全避免,因為厭氧只是臭,也能造就堆肥,我們只要再翻一兩次堆,就可以改變成好氧為主的環境。
- 土地超限使用?恢復平衡、失控:自然環境之下,土地不太可能會超限使用,因為不必等到土壤枯竭的那一天,植物已經疏鬆憔悴,食物不夠了動物就會主動離開,留下很長很久的時間讓土壤恢復元氣,就算偶而有失控,也只是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恢復。可是人類不但能把土壤用到超限,還能在超限之後繼續壓榨,且人類不但數量多,又因土地是私產和受限於疆界不能自由移動,只能固定剝削特定的土地,是環境最大的毒害。
- 礦物的旅行:肥料是礦物,大部分礦物都像是沙子或石頭,埋在地底下,不會移動。
- 地層(翻礦):
- 火山、地震:我們最懼怕的火山與地震,是最徹底的挖礦,沉埋深處的礦物終於出現在表面,給地球上的動物與植物「加菜」,當然這些礦物還是要經過很長時間風化、河流作用、和動物植物的使用搬運,才會散佈到其他地方。
- 風化、河流作用:風化讓礦物繼續暴露、移動,河流作用可以更快速搬運礦物到其它地方,至於怎麼使用,就是接下來動植物的智慧了。
- 921大地震:這個地震再提醒我們一次,台灣是從海底擠出來的,理論上,我們腳下的礦物非常豐富。
- 大樹(挖礦):
- 挖礦機、抽水機:植物是非常有效率的挖礦機和抽水機,大樹更是不得了。通常我們看到植物上面長得怎樣,下面的根也差不多,因此一棵幾十公尺的大樹,向下也挖了幾十公尺,下面的礦物和水,都被帶到上面的枝葉,並且開花結果。
- 從天而降的礦物:這些落葉落花落果,補充地表的營養,動物和昆蟲在樹上或在地上吃了它們,帶到別處去拉屎撒尿,就把礦物散佈到更廣泛的區域,給無法挖到地底幾十公尺的小植物去吸收,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供養出來的。
- 雨水(搬運):很多礦物可以水溶,雨水可以帶走它們,如果暴雨氾濫,很多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礦物,也可以一起去旅行。
- 河流(搬運):
- 灌溉:河流有時候把礦物帶到缺乏礦物的地區,最有名的就是尼羅河每年氾濫,水退之後留下肥沃的新土壤,養活一大群人和奢侈的法老王,這是河流把礦物搬運到我們有用的地方。
- 沖刷:有些時候,礦物沒有被留下來,如果到了河口形成沖積扇,那就是我們利用這批礦物的最後機會,再往下,就到海裡。
- 海底(沈積):今天我們利用的礦物,是上古海底的沈積物,當它們再度流到海裡,沈澱在海底,下一次出土,就是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後,可能連我們的後代都見不到了,因此,讓我們好好珍惜使用現在這批礦物吧。
- 磷:氮磷鉀之中的磷,是人類從礦坑中挖掘出來的,大概還可以用一個世紀,不過也都正流向海洋。
- 古時候人類是怎樣?
- 與禽獸無異:古時候的人,真的跟禽獸無異,正確的說法,那時候人也是一種動物,普普通通,但正因為如此,不會大規模地毀滅環境。那時候植物會落葉歸根,一切都還給土壤再利用,動物相食,也不會跑太遠,都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活動,因此大小便會回到土壤,死後屍體也會回到土壤,最後通通經過堆肥變成礦物,土壤一直保有原來的營養。
- 早期的人類是怎樣施肥?
- 焚耕:找一塊地燒了,種幾年沒有肥力了,就另外再找一塊地去燒,這是早期人類沒有肥料知識的做法,焚耕要不斷地換地方,可以清楚的告訴我們,土地的肥力是有限的。
- 肥水不落外人田?田地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種植,土壤原來的營養已經用盡,之後的農作物,都得靠補肥回去才能生長,如果是小農自耕自食,那收割下來的糧食,最後都會變成家人的大小便,只要把這些成分都還給土讓,就能維持平衡,生生不息,一年一年一代一代繼續農耕收穫。而且古人不是直接用肥水澆田,他們很早就知道大小便混合乾草,擺一段時間之後,就是全無臭味的優良堆肥。
- 抽稅(也帶走礦物)?古時候的稅可以當作是給流氓的保護費,流氓勢力變大了就成為國家,有了城堡宮殿和都城,養了一大批貴族,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且貴族的大便和屍體都在城市附近解決,土壤的營養就從鄉野流向城市,而不再回到原來的田地,抽稅越重,農田就越貧瘠。
- 現代人、城市化(礦物旅行的單行道):
- 城市化:城市越來越大,更多不農耕的人聚集在城裡,終於有一天,城市的人口比鄉村還要多,一位農耕人口除了要養活自己,還得要養活城市裡的閒人,到了今天,一位農耕人口大約要養活幾十位城市裡面的人。於是礦物大量且急速地流動到城市,再以更快的速度被「處理」後拋棄。
- 農「業」:於是「農耕」變成了「農業」。
- 生產食物:食物不再是為了養活自己一家人,食物變成一種產品,農田只是生產食物的工地,食物在農村的價值很低,除非城市裡面的人肯賞臉,願意出錢買下它,不然它什麼也不是。且既然是生產,計算的是收入扣掉成本剩下多少錢,於是「永續」就不再是重點。
- 綠色革命:為了要讓生產量越來越大,有了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成功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農藥和化肥,儘管到了今天評價有所改變,但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我們都是綠色革命下的幸運者。
- 植物工廠?為了供養更多的人類,未來的食物可能得在工廠,以人工照明、水耕、和營養液製造出來,我深深希望不必走到這一步。
- 人口暴增:人口暴增是結果,不是原因,但是會造成惡性循環。因為一個人想要活到成年,必然是環境能供養從嬰兒開始5000日以上的飲食,沒有持續足夠的食物,人口不會暴增。但是綠色革命讓單位土地農產量變多了,地球上的人口數也跟著變多,且這些新增加出來的人口,都對生活有更奢侈的期望,這是我們當代環境問題的核心。
- 食物(礦物)浪費:
- 過度飲食:城市裡的人會擔心沒有錢,卻不擔心沒有食物,再加上電影電視各種廣告的宣傳,食物的意義已經完全不是「生存」,而是一種「生活型態」,既然不擔心食物不足,飲食就沒有節制,吃飽與吃撐的標準,都不斷地向上調高。
- 還沒吃就丟棄:更可怕的是城市裡的人,有夠多的錢可以拋棄糧食,或者是煮太多吃不完,或者是買太多擺爛掉,或者是在市場上就已經被商人淘汰掉,於是很多糧食,還沒有被利用,就已經成為廚餘。
- (礦物)拋棄、燃燒:
- 垃圾山:早期台灣垃圾沒有分類,食物和廚餘一起被扔到垃圾車,所以垃圾車經過總帶著一絲惡臭,那時候所有垃圾都是在郊區找個地方拋棄,越堆越高,後來就成為好幾座垃圾山。垃圾山雖然營養豐富,但是可能已經混合重金屬,不適合拿來當肥料種食物。
- 焚化爐:為了解決垃圾堆積如山,焚化爐成為解藥,因為高溫焚化,連塑膠都可以視為燃料產生熱,燒得乾乾淨淨,最後留下金屬可以回收。不過焚化爐也把大量還可以利用的物質,全都燒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等,再無利用價值了。
- 廚餘在焚化爐:廚餘因為含水量高,所以在焚化爐裡很消耗燃料,可以簡單想像,如果我們要把自家廚餘燒成灰,得用瓦斯爐燒多久?現在台北市所有的藍色塑膠垃圾袋都是進焚化爐,所以廚餘切莫混到裡面,傷陰德啊!
- 污水處理廠:台北市的污水已經接近完全接管,都排到污水處理廠,所有從馬桶出去的大小便,固體經過處理後成為泥餅,體積變小比較容易掩埋,處理後的水,品質安全可以排到河裡,唯一的遺憾是大小便裡面的礦物質來自農牧產品,這麼大量的「礦」,最後並沒有成為肥料回到田裡。
- (礦物)排放:早期台北污水還沒有接管之前,淡水河基隆河的上游,就是百萬居民的馬桶,流經水溝,水溝的水都有大便味道,這些「肥水」內含的礦物從鄉村的農田來,通通從淡水河口出海,不知去向。現在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水不髒了,河流清了,但是上游,還是百萬家庭的馬桶。
- 化肥:化肥有功有過,不能只看一半就做出評價。
- 煤、石油、天然氣:儘管氮氣是空氣中最豐富的元素,但是造物者的設計,並沒有讓植物直接吃氮,得需要料理過的才能食用,這個料理,不簡單,自然界靠菌,人類靠科技。煤、石油、天然氣可以提煉出氫氣,氫氣和氮氣可以在高溫高壓下合成氨,氨和二氧化碳在高壓下可以合成尿素,氮肥主要來自尿素,小小一把尿素就可以養活一大片植物。
- 超大型農業:我以美國式農業為例,一塊田一望無際,全是單一一種作物,施肥施藥都是用一排大型機具一路灑過去,這種情況下,堆肥顯得太重,搬運困難,且這麼大量的堆肥,要定時一次產出也不容易,於是只能用化肥,且因為作物單一,需要極重的農藥才能抑制蟲害,於是基因改造就這樣發展出來了。
- 氮磷鉀:化肥中主要成分是這三樣,但是光靠氮磷鉀,種不出好菜,就如我們需要吃肉吃菜吃飯,如果從小到大只給吃肉菜飯,沒有蛋、水果等等其它食物,小孩長大一定笨笨,不會成為愛因斯坦。
- 土壤枯竭:但是植物不笨,如果施肥只給氮磷鉀,也足夠給植物長出足夠的根,它們會自己想辦法到土壤裡去打野食,找尋它們需要的其它微量元素,但是這些微量元素,是土壤中原本的收藏,年復一年的施肥並沒有補充,被植物越用越少,於是土壤就漸漸只剩下連植物都不吃的幾種礦物,也就是所謂的土壤枯竭。
- 二氧化碳
- 地底下面的碳和地面上的碳:完全是兩回事,張飛打岳飛,扯不到一塊,人每次呼吸都會吐出二氧化碳,燒木頭會產生二氧化碳,但是這些二氧化碳,都是地面上的碳,多少年來都還給植物去行光合作用,維持平衡。今天闖出這麼大的禍,原因在於我們把地底下埋藏幾千幾萬年的碳給挖了出來(煤、石油、天然氣),變成二氧化碳排到空氣中,就再也抓不回來了,要減碳,唯一的方法只有從減少從地底挖碳出來才行,這些煤、石油、天然氣一旦被挖出來,最終就一定會變成野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 堆肥會增加空氣中的碳?堆肥養菌,好氧堆肥養好氧菌,也會產生二氧化碳,但是這也是自然界循環中來來去去的一環,本來就是植物可以吸收的,總量來說並沒有增加地面上的碳。
- 堆肥能做到什麼?
- 能撿回多少算多少:公車和捷運到達終點站之後,都得要再回到總站,如果捷運淡水線從象山站發車,開到淡水之後就把車廂丟到淡水河裡,再從象山站製造新的車廂發車,每一班車都是全新的車廂,顯然行不通。但食物呢?理論上從田裡來的都得要再回到田裡,再變成食物,才能平衡、循環,可是如今不然,食物(礦物)的旅行變成了一條單行道,再加上地球人口越來越多,顯然行不通。所以我們如果能把身邊的礦物撿回來,變成堆肥還給土壤,有多少算多少,至少是一個開始。
- 有多少進,才有多少出:堆肥不是奇蹟,不會讓礦物無中生有,堆肥只是把原材料中植物不能吃的東西,轉變成植物可以吃的東西,並不會創造出新的養分,所以我們做堆肥,也要盡量收集營養豐富的材料,才能做出好的堆肥。
- 半顆包心菜:拿去做堆肥,所含的礦物絕對無法供應一整顆包心菜的生長,所以我們如果想種出1公斤的菜,至少得準備超過1公斤的廚餘。
- 血滴:我常講的一個笑話,有位先生瘋狂地迷上了做堆肥,他的太太不知道有多嚴重,直到有一天,他先生不小心割破手指頭,第一件事不是去包紮,反而是跑到堆肥旁邊,把血滴到堆肥裡面去。很多做堆肥的人,漸漸都會用堆肥的思考方式,血滴最該去的地方,確實是堆肥。
- 哪些是對於堆肥營養的材料?任何動植物的屍體,都是堆肥的材料,所以餐前廚餘餐後廚餘,連皮帶骨,甚至安全的紙張(來自木頭),都可以變成堆肥,不必偏廢。但是不同材料的營養當然有差,以前人說吃肝補肝吃腦補腦未必是真的,不過如果種菜的堆肥多用葉子部位,種果的堆肥多用果子部位,大致錯不了,或者學我,通通加下去,做成大補帖堆肥,讓植物自己去選擇。
- 酵素:我相信酵素是好東西,它能幫助土壤,分解有機物,但是就和養小孩一樣,我們如果只給嬰兒吃益生菌,不給吃奶和副食品,嬰兒能活嗎?種植物也一樣,少了足夠的肥料,長不大、長不壯、活不下去。
- 分辨真實食物:化肥菜和堆肥菜,一吃就會發現差異,當然是堆肥種的好吃啦。很多小孩不愛吃青菜,以前我也不愛吃,我認為青菜和紙張一樣沒味道,吃菜好像在嚼醬油紙片。這可能是化肥菜的特性,以後不妨讓小朋友試試看堆肥種的菜,其中滋味可多了。
- 認識宇宙:造物者不跟人客氣,不講關係,不搞政治,不玩民粹, 做堆肥使用下去,是非對錯清清楚楚,只要多做幾次堆肥,每次修正錯誤,不用人教就知道造物者跟我們下棋的遊戲規則。
- 最後一塊拼圖,人畜糞便:
- 農牧業:傳統農家要回收礦物很容易,因為自己種自己吃,最後通通都在留在自己的土地上,但是現代農業,土地只是培養皿,肥料來自供應商,產物運送到遠處,農夫只是左手進右手出,跟他們討論循環沒有太大意義。現代的畜牧業也有點像,飼料來自供應商,畜牧產品運送到遠方,畜牧場只是一座工廠,但是有點不同的是,動物的糞尿會通通留在現場,是困擾,有些業主就直接把它「處理」掉,有些會請專業處理,甚至自行設槽生產沼氣,但就我知道的,這些糞尿並沒有順利回到肥料的管道。
- 都市:
- 馬桶:抽水馬桶是人類偉大的發明,大幅度改善了環境的衛生,一百多年前就連國王皇帝都沒有這種方便與享受。但是當今城市裡千百萬個馬桶,也把礦物直接送到遠遠的地方去處理,通常最後的結果就是讓它消失,並沒有回到「礦物供養植物、植物供養動物」的循環裡,從這個管道廢棄的礦物,規模極為龐大。
- 污水處理場:污水處理廠治標而不治本,它的目標是解決污水,而非利用污水,所以污水處理廠有本事可以把馬桶沖下去的水弄到「可以飲用」,但是水以外的物質都算是廢物,不在考慮之列。我認為這樣不行,我認為要想恢復自然的平衡, "必須要" 把馬桶沖下去的礦物還給土地,若非如此,就得要消滅2/3的人類,才能生態平衡,至於哪2/3的人呢?當然就是有用抽水馬桶的富裕國家人口啦。
- 抗生素、藥物殘留:有人擔心畜牧和人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的抗生素和藥物,這是沒錯的,但是只要跑完堆肥反應,理論上這些不好的東西,通通會被菌給切碎碎吃光光,不足為慮。
- 為什麼要做雲和堆?
- 城市空間有限情況下的堆肥方法:城市是礦物從食物變成廢物的單行道,我們如果能在城市就把它攔截下來,不讓它出去,就地變成肥料,是最合理的處置方法。況且城市生活也需要大量的肥料,如果我們左手拋棄原材料,右手又從遠方買來成品,不是很荒謬嗎?至於「雲和堆」,三尺直徑三尺高的圓柱體形狀,是考量堆肥發酵的最小尺寸和都市環境所能容許的最大尺寸,所設計出來的大小與辦法。
- 田裡有大空地就可以做山形堆:雲和堆是因為城市裡缺少空間,所以做成圓柱體,如果有很大空地,那做山形堆更容易,山形堆就是堆成一座小山,至少1.5公尺高,因為體積夠大,就會發酵,高溫。
- 小山貓翻堆:有小山貓的話,直接把堆推倒了,再重新堆成小山形狀即可。
- 人力用鏟翻堆:可以定時把山頭打掉,讓「落石」朝一個方向山崩,再把另外一側的山坡鏟上去,成為新的山頭,這樣好像是讓整座山形堆往旁邊挪動一兩尺,是現代的愚公移山。
- 消滅廚餘:做堆肥有很多種方法,雲和堆是專門用來消滅廚餘的設計,一個雲和堆可以處理10-20個人均衡飲食三餐全部的廚餘,也就是說一棟四層樓公寓只要有一個雲和堆,就可以處理所有四戶的廚餘。
- 消滅咖啡渣:咖啡渣也是目前城市的頭痛問題,咖啡館這麼多,便利商店也賣咖啡,他們的咖啡渣都是當做垃圾丟掉(燒掉?)。咖啡渣是咖啡的種子,烘焙之後磨碎,經過熱水一沖就不要了,營養還在裡面,很可惜。一個雲和堆可以消化約300公升的廚餘和300公升的咖啡渣,產出非常優良的堆肥。
- 消滅修剪枝葉:種花種菜,難免會剪下一大堆枝葉,尤其是種菜,有很多不適合食用的部份,例如空心菜的老莖、辣椒的枝葉、薑的葉子,這些全部都可以丟到堆肥裡面去,重新輪迴,一點都不浪費。
- 消滅人行道枝葉:市區定時都要修剪路樹,目前這些枝葉都沒有利用就丟掉,如果搭配一台粉碎機,就地製成碎粉,正好可以跟廚餘混合,就在附近公園或是空地搭建雲和堆,製成堆肥給公園和路樹施肥。
- 如何做雲和堆:
- 必須知道的基本理論:
- 材料:
- 碳氮比:我認為實際操作上不是那麼重要,請自己上網去查,但是下面講的四大類,一定要懂。
- 先把材料分為四大類:
- 容易腐爛的:擺著不管它就會自己臭的都算,如廚餘、豆渣等等,幾乎不能放在家裡的東西。
- 不容易腐爛的:放上一段時間還是會有麻煩,如剪下的樹枝樹葉,粗糠細糠,和我們最好用的咖啡渣。
- 骨頭:比雞腿骨更大的骨頭,一次堆肥都原形進去原形出來,但是骨髓已經比較空了,所以不必刻意避免,就丟進去吧,將來當肥料埋到土裡也還有用。如果有耐心,重新挑出來去做下一堆,兩次三次以後也會完全不見,。
- 蛋殼、貝殼:也是一次堆肥很難消滅,但也是不反對丟進去一起發酵,總有營養可以用的。
- 敲碎:如果把大骨頭、蛋殼、貝殼敲碎,一次堆肥就可能可以把它們消化掉。
- 很難腐爛的:整塊的木頭,放在潮溼的地方,幾年後還是會爛掉,我們做堆肥等不了幾年,所以不用,但是雖然不用木頭,木屑(或紙屑)在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用。
- 絕不腐爛的:金屬、塑膠、玻璃等等,長年不壞,絕對不是堆肥的菜。
- 比例:取容易腐爛的和不容易腐爛的各一半(重量或體積都可以),就是做雲和堆最好的比例,可以想像,容易腐爛的材料把不容易腐爛的材料給帶壞了,於是它們一起腐爛的速度,就恰恰好是我們最想要的。如果,容易腐爛的材料太多,堆肥會糊成一團且臭,反過來如果不容易腐爛的材料太多,那等4567個月堆肥也不成熟,都不好,所以記住,一半一半。
- 以重量一半一半估計:如果用重量來比,因為容易腐爛的材料通常水份多,要以它失去水份以後的重量來估算。
- 以體積一半一半估計:菜葉膨膨的,但是壓緊之後沒多少,樹枝樹葉也是一樣,所以以體積估計時,要把空氣所佔的體積先排除在外。
- 溫度:體積是溫度的關鍵,當體積夠大,堆肥外圍部分的材料就像棉被一樣,替中心部分的材料保暖,當中心的溫度夠高,越往外越遞減,到邊緣總歸是環境的溫度,但是這樣的溫度遞減,讓高溫菌、中溫菌、低溫菌都可以生長,即使翻堆之後也會快速繁殖,整個堆肥才會健康。
- 最小的體積?標準堆肥要求1立方公尺,這樣算來從中心到外壁是50公分,因此一個直徑1公尺的球,效果應該是一樣的,但是搭建一個球太困難了,所以雲和堆採用圓柱體,經過一次次的實驗,直徑90, 80, 甚至70公分的圓柱體都還可以成功,再小,溫度就很難起來了,所以這個大小是堆肥成功的必要條件。
- 殺菌、殺蟲、殺種子:堆肥做得好,用下去不會有冒出一些奇怪的木瓜或是豆苗,因為六、七十度的高溫,就是要把所有發酵菌以外的生命,通通消滅,輪迴之後,乾乾淨淨。
- 水:堆肥不但是活的,而且是很活躍的,各種菌擠在一起大規模地生長、進食、繁殖,產生熱且蒸發水,堆肥中的水會越來越少(失敗時例外),當水少到一個程度時,菌也活不了,所以得適時補充水。
- 判斷濕度:堆肥的濕度跟種花種菜澆水差不多,要摸起來有水,但是用手絞握擠不出水來,就恰恰好。
- 小提醒:雲和堆約有500-600公升,比一般最大的花盆都大很多,因此要澆水也比澆花盆要多,建議經驗不足時,不要一次加很多,會流出來滿地都是咖啡色的水,正確的嘗試是分幾次,每次等幾分鐘,得出經驗之後,下一次(可能一個月以後)才可以一口氣灌飽它。
- 空氣:我們做好氧堆肥,氧氣很重要,但是堆肥只會消耗氧氣不會產生氧氣,所以氧氣得從外面補充,也就是要靠翻堆,翻堆不但讓材料接觸空氣,也讓材料換位置,能讓不同溫度的菌接觸到它們的食物。雖然我們不可能翻動到每一個顆粒,也不必要,只要能讓所有的材料都大風吹,這樣進去的空氣就夠了。
- 看風水:
- 空氣流通: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儘管做好氧堆肥不會臭,但是萬一不巧過程中做失敗了,需要補救的時候,如果是在一個空氣不流通的死角,或是與鄰居相距太近,可就不妙了,所以,一定要選一個空氣流通的好地方。
- 承重:雲和堆裝滿時,若濕透了可能有500公斤重,大約相當6個壯漢站在一個牌桌上,不算輕,若在屋頂或建築物內,為了絕對安全,最好的位置是在柱子的上方,第二好的位置是在柱子旁邊樑的上方,第三好的位置是樑的上方,其它的位置,都不建議。
- 排水:難免有時候堆肥的水會多到流出來,因此雲和堆要放在排水孔的附近,通常排水孔也都會在柱子旁邊,很好找。
- 直接接地:如果是在院子或是土地、草地上面,只要下面不是混凝土,而是真正的土,就可以讓堆直接接地,排水直接到土裡。
- 自來水:為了清潔、和補充堆肥的水份,因此選址接近自來水龍頭或水管,會是很方便的。
- 做堆
- 準備材料
- 排水地板:浴室廚房用的那種塑膠地板,有很多孔讓水流下去,要挑選能夠承重的。排水地板主要是為了在水泥地面上使用,讓雲和堆不要接觸地面,如果水太多流出來,可以排走,也可以沖水清潔。
- 直接接觸水泥地會有什麼問題?至少有兩個,一是堆肥底部經常潮溼不透氣,容易厭氧變臭,當水太多流出來時,臭味也跟著出來,另外是水泥地面會經常潮溼,長久下來,對水泥和鋼筋都很不好。
- 鐵絲網:3尺幅寬的鐵絲網最普遍,所以用它,需要9尺,用來圍成一個約3尺直徑的圓筒,如果採用現成的塑膠編織袋,則圓周不要超過255公分。
- 鐵絲網孔徑:如果小於1公分,可以防阻老鼠因為好奇從側面咬破塑膠編織布袋,儘管咬破了堆肥裡面環境也不適合動物,但是咖啡渣會從破洞漏出來,有點困擾。但是有貓或是每次廚餘都掩埋,則堆肥不會引起老鼠的興趣。
- 不織布:要買純人纖的不織布,不算貴,9碼,可以包3層。做酒釀時,常常會在外面包棉被,保溫,不織布用在雲和堆也是同樣的目的,在外圍裹3層不織布,可以讓溫度和水份都更被控制,對初學者來說,更能保障成功,不過操作過幾次的熟手,只要靠材料和翻堆,也可以讓溫度起來。
- 塑膠編織布袋:市面上最大的塑膠編織布袋幅寬130公分,也就袋口一圈260公分,這個尺寸,只要一個,做雲和堆已經錯錯有餘。如果不用它,可以用米袋或是工地塑膠編織袋,比較小,一個一個拼接起來用。
- 塑膠材質:不貴,可以買好一點的,PP,一次料(非回收再製),因為這個塑膠編織布袋會跟堆肥直接接觸,用了比較安心。
- 黃麻布袋?因為進口大量咖啡,台灣現在也有很多二手的黃麻布袋,用它會很有氣質,不過不建議,凡是跟堆肥接觸的東西,最好都不要用天然纖維,因為任何天然纖維都是菌的食物,會被吃光光。
- 耗材年限:直接曬太陽只能用最多兩次,有遮蔽的話可以多用幾次,但是總歸這個塑膠編織布袋,是雲和堆唯一的耗材(其它材料會耗損折舊但都可以用很久)。
- 塑膠帆布:雲和堆是3尺直徑的圓柱體,塑膠帆布我們準備5尺正方就可以了。堆肥要控制水份,如果直接淋雨,水份就不歸我們控制了,況且如果水太多,除了有可能悶到而變成厭氧發酵(臭),甚至會從下面流出來,瞬間暴雨還好,只是黑色的水,沖一沖,太陽曬一曬顏色就不見了,但是連日下雨,例如梅雨,有可能先讓中下層厭氧,接著水更多,流出來就是臭水,就不妙了。這個問題,只要一塊塑膠帆布就可以解決。
- 用塑膠帆布控制水份的方法:平常蓋著,水份蒸發之後還會滴下來,這樣是保持水份,當我們翻堆的時候,觀察如果太乾,可以澆一些水來補充。當下過雨之後,雨水會在塑膠帆布上形成一個小池塘,此時可以先翻開一側,觀察是乾還是濕,如果是乾,就慢慢抽走塑膠帆布,讓積水流到堆裡面,如果是濕,就快速一抖,把水掀到外面去。
- 塑膠帆布或是藍白塑膠布?工地常用的藍白塑膠布很便宜,但是日曬不要一年就壞了,每次廢棄這些東西不但不環保,還很麻煩,所以我建議用戶外雨棚或帳棚用的塑膠帆布,通常可以耐用幾年,讓我們少廢棄一些物資。
- 太空袋?早期我都是用吊車搬運砂石的太空袋來罩,也是因為曬不到一年就碎了,不好,且太空袋仍然會透水,水份控制不是足夠方便,後來就不建議使用了。
- 彈性繩:8尺長,打結以後彈性鬆緊正好。也是為了想多用幾年,我選擇用摩托車上捆東西的彈性繩,這條彈性繩的用途很簡單,只是要把塑膠帆布捆好在雲和堆上,以免被風吹走。
- 鏟子:選擇鏟面寬約15公分的尖鏟,手握端有水平握把的,能買不鏽鋼鏟當然更好。用尖鏟是因為我們要翻堆時,要先用力「捅」下去,尖鏟比較好用,但為什麼不要用更大的鏟子呢?因為鏟面越大挖出的料就越重,太重挖不起來反而令人沮喪,水平握把可以控制鏟面角度,挖掘和傾倒的動作才會一氣呵成,所以這三個條件都很重要,不要忽視。
- 安裝步驟(上面列出的材料由下往上架起來):
- 排水地板:拼接成3尺長3尺寬。
- 鐵絲網:圍成一個圓周255公分的圓筒,頭尾相接,可以重疊,接合處用鐵絲綁緊扭緊,至少要結實地綁上中下三處,多多益善,或者也可以利用鐵絲網末端突出的一排鐵絲,回捲勾住,因為堆肥裝滿時很重,對壁面產生的壓力也很大,爆開的話很麻煩。
- 不織布:在鐵絲網外面繞圈圈一層一層包上去,我們的鐵絲網和不織布都是一樣3尺幅寬,但是不織布的下側離地約20公分,以利排水,上側超出鐵絲網高度的部份(也是20公分),正好就翻進鐵絲網圓筒裡面去,講究的話用針線縫緊固定,簡單的話可以用兩三條繩子(或是彈性繩)綑綁固定。
- 塑膠編織布袋:如果鐵絲網圍成255公分,那很容易就可以把塑膠編織布袋套進去,袋口外翻約20公分。
- 塑膠帆布:蓋上去就好了。
- 彈性繩:打結成為一條非常大的橡皮筋,用它捆著塑膠帆布。
- 投料
- 菌?空氣中、廚餘裡到處都有,不必找,不請自來。
- 上山採集菌種?加糖養菌?可信其有,但非必要,不過當做旅行題目,好像還不錯。
- 土?也有一種說法,教人將材料與土混合,這種方法在空地上自由堆置時可以,但是成品會非常重,處理困難,收成不易,因此我們在城市裡做堆肥,不要刻意加土到堆肥裡。
- 堆肥成熟後的體積和重量:視投入的材料而定,體積會縮小到原來的1/2至1/3,最後成熟的堆肥重量,感覺和即溶咖啡差不多,因此收藏空間小,搬運方便,施肥工作輕鬆。
- 拔草的根:拔草抽出來的根,上面總會帶一點土,這些土可以不必清除,和草一起投入堆肥,多少有些菌。
- 老麵頭:如果想快速開始發酵,用老麵頭最有效,何謂老麵頭,做麵食時,每次做完留一小塊麵團,當做下一次揉麵時發酵的酵母,那一小塊帶菌的麵團,就稱作老麵頭。我們做堆肥,前一次剩下的殘餘堆肥,用過的材料跟附近環境,都有很多菌,根本不用去找。如果是第一次做,跟有做堆肥的人要一些他現成的堆肥,大約一碗兩碗這麼多就夠了,可以加快發酵的速度。
- 先存半堆不容易腐爛的材料:我一直說,容易腐爛和不容易腐爛的材料,各一半,但是容易腐爛的材料很快就會餿、爛、霉、臭,不能等人,所以我們最好先蒐集不容易腐爛的材料,直接投進雲和堆裡,有了一半份量的時候,才開始加入容易腐爛的材料,這時候,材料到齊,不要兩三天,溫度就會上來了。
- 咖啡渣:很多材料都算是不容易腐爛的,但是咖啡渣營養豐富、量大、容易取得,且我們如果不把它攔截下來利用,它的下場通常就是去焚化爐燒掉,綜合所有因素,我們絕對應該把咖啡渣通通都要來,做成堆肥。
- 已經發霉了怎麼辦?發霉的咖啡渣很不好,可能會有黃麴毒素,但是如果經過完整的堆肥發酵,這些壞東西都不會留下來,只是我們在投料的時候要自我保護小心一點。如果咖啡渣已經發霉,最好先緩緩澆水直到濕透再投入堆中,以免被風吹揚起讓我們吸入或食入,一旦扔在堆中,可掩埋或再澆水,幾天之後,堆肥裡面的菌就佔上風,霉菌就不見了。
- 修剪下來的枝、莖、梗、葉、根:我也恨不得種菜出來百分之百都可以吃掉,但是做不到,有時候收成下來,挑完了還剩下一半都不能吃,這些剩料,回到堆肥裡面去再輪迴最好了。
- 粗樹枝要剪碎:粗枝堆肥一次輪迴還消化不掉,如果粗枝又長,那在堆肥裡面卡卡的,讓翻堆非常困難,所以比小拇指還粗的枝,最好剪成比手指短的一段一段,這樣它跟著堆肥發酵,將來就算未完成,混到土理當介質使用也不壞事。
- 再投另外一半容易腐爛的材料:分批或一次投入皆可,但材料一定要混合,才會真正行堆肥反應。
- 餐前廚餘:餐前廚餘是烹飪時就淘汰的部分,通常無需顧慮通通可以用。
- 菜市場大量拋棄的菜葉:菜販通常都把長在外圍比較老的葉子先摘下來,只賣光滑幼嫩的部份,好迎合無知消費者的心態。但是就堆肥而言,老葉子或是蟲咬過的葉子,營養價值和嫩葉沒差,因此如果缺材料,也可以去跟市場菜販要他們淘汰下來的菜葉。
- 果菜市場大宗菜葉:菜市場淘汰的菜葉以簍計,果菜市場淘汰的菜葉以噸計,政府需要招標請業者去做成堆肥,每噸付給業者一千多元,如果這些菜葉是好好去做堆肥也不錯,但是如果大家可以接受賣相難看一點的蔬菜,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拋棄和搬運,豈不更好。
- 餐後廚餘:熟練的釀堆肥人,餐後廚餘也都可以投進去,但是一般經驗不多的人,請考慮下面的因素。
- 糖:完全沒有問題,可以被堆肥吃光光。
- 鹽:堆肥不要太多鹽,因為鹽對土壤並不好,如果鹽多到一個程度,甚至連菌也被殺死的話(醃菜也有利用鹽來殺菌),發酵就更困難了,所以太鹹的餐後廚餘,如果評估營養價值非常高,不用太可惜了,可以先泡水或沖水,去掉一些鹽再投入堆中。
- 糖、鹽,過期問題?曾經碰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糖鹽都是化工原料,沒有過期的問題,只要形狀沒壞就可以繼續使用(密封100年以後也一樣)。
- 油:少量的油沒關係,也會被堆肥中的菌消化掉,但是如果天天的餐後廚餘都有大量油,對堆肥不利。
- 油脂截留器:通常是營業使用,構造很簡單,也不算太貴,它讓水槽排水流過幾個隔層,先過濾菜渣,再利用油比水輕的原理,把油水分離。如果我們做堆肥有這個東西,可以先用它把廚餘洗掉油鹽再做堆肥,分離出來的油,還可以做肥皂。
- 該改變飲食習慣了: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將來大家都會成為老不死的,因此很多過去的飲食習慣,都得要改,不改的話晚年淒慘。用堆肥種菜是這個改變的主軸,整個環境以堆肥種菜的循環越完整,飲食大概就更健康(這點可以寫很多,我不在這裡攪和,將另闢戰場),這裡討論油,自然食品中油脂的量有限,我們現在大量用油的習慣,是因為可以容易地壓榨出油,甚至改變原料以榨出更多的油,這是違反自然的,結果是我們都吃了太多油,我建議,為了將來能夠健康地老不死,吃油要適量的少。
- 肉:肉類在堆肥中都可以分解,時間問題,若要加速,切成小塊有效,越小塊,在堆肥中消失的越快。
- 糧食:有些糧食和肉一樣,會吸引小動物來吃,像是蕃薯、地瓜、玉米、麵包饅頭等等,解決之道,把這些東西先碎成小塊一點,在堆肥中挖坑,投入後略微攪拌(沾到菌),然後掩埋。
- 蛋殼:正常情況下,一次堆肥過程無法把蛋殼消化,但是蛋殼殘餘跟著堆肥用下去,完全無害,因此可以無顧忌地把蛋殼丟到堆肥中。講究一點的人,可以先把蛋殼捏碎,有些幫助。
- 貝殼:貝殼更難被堆肥消化,但是更無害,既然無害,何不一起丟到堆肥裡面。
- 骨頭:比雞腿更大的骨頭,一次堆肥過程無法消化,但是儘管形狀還在,菌應該已經把骨髓裡面的營養都吃掉了,所以骨頭還是很好的堆肥材料。如果講究的人,用榔頭把骨頭敲碎,可能可以在一次堆肥過程就把它消滅掉。
- 打果汁機來幫忙?如果家中有多餘的舊果汁機,可以考慮用來粉碎某些餐後廚餘,只要打成泥再攪拌進堆肥,消滅的速度就快太多了。
- 洗碗精:理論上就算是化學的洗碗精接觸過的餐後廚餘,對於堆肥來說也是安全的(堆肥最忌只有重金屬)。如果我們是用傳統肥皂或是自己做的手工肥皂,那就完全沒有問題了。
- 吃多少煮多少:這樣看來,所有的剩菜、餐後廚餘,通通可以拿去做堆肥,那就可以任意丟剩菜了嗎?不然,以當今的農業技術,就算是從堆肥再回到食物的輪迴中,每一次都會有一些不好的東西產生出來,我們能盡量減少食物的輪迴,就能把幸福慢慢用,用久一點,所以,能吃多少,才煮多少。
- 過期食品:對菌而言,沒有過期的問題,通通給它丟進去,因此,有做堆肥的人,清理冰箱是件非常輕鬆的事。
- 過期醬料:
- 鹽份:如果過期醬料是非常鹹的,份量又多,考慮考慮不要進堆肥,以免加入太多鹽,除此之外,各種醬料丟進去都無妨。
- 香辛料粉:胡椒、花椒、肉桂、梅粉等等,通通可以丟進堆肥裡面去。
- 營養成分:大部分的醬汁除了香氣逼人之外,營養成分有限,裡面最主要的物質都是水(但是如果不是一大桶過期醬油,丟進堆肥又何妨?記得不要連瓶子一起丟進去就是了)。我們做堆肥,除了要好原料,也要有夠多的好原料,才能做出足夠份量的堆肥,我舉例,魚子醬一小罐幾千元,但是拿去做堆肥,不如市場上一大把魚內臟,造物者和菌,不管你廣告上說些什麼,只要不是真材實料,都經不起堆肥考驗。
- 過期油可以做肥皂:一個雲和堆,一個星期大概可以消化1公升過期的食用油,但是不划算,因為1公升的過期食用油,可以做一塊1.5公升的肥皂,或是5公升的肥皂乳,如果還沒有出油耗味,甚至可以用於高級的沐浴皂,拿它做堆肥,太可惜了。另外,我們最近在玩「鹽析」,很簡單的步驟,就可以把有油耗味的肥皂,析出純肥皂,可以用來洗衣服,總之,食用油,另有任用,應予免職(做堆肥的職務)。
- 洗碗皂:做肥皂真的非常簡單,比炒一盤菜容易多了。再糟糕的過期油或是餐廳用過的黑色油,都可以做成很好的洗碗皂,比洗碗精還好用,就算有油耗味,洗完碗沖掉一點味道也沒有。
- 洗衣皂:如果過期油或是用過的油,沒有油耗味,就可以做洗衣服用的肥皂。
- 沐浴皂:過期油不適合吃到肚子裡去,但是做肥皂洗皮膚表面仍然非常好,「也許」,比市面上的肥皂還高級很多呢。
- 洗髮皂:技術稍微多一點,需要有一些好油來調配,以適合不同的髮質,但是也可以用過期油來做基底。
- 什麼可以小心丟進去?
- 冰棒棍、牙籤、木質便當盒?凡是能與食物接觸的木器,理論上通通可以丟進堆肥,就算一次堆肥過程不能消滅,混到土裡去也無害,但是像木質便當盒,最好撕碎成比較小塊,消化會比較快一點。
- 免洗餐具?免洗餐具的外側有印刷,我不敢講,所以建議不要丟進堆肥。
- 自備便當盒與餐具:都什麼時代了,免洗餐具我們就讓它們一步步走向歷史吧!最近不是還有免洗餐具在工廠被污染?用膝蓋想也知道,那有免洗餐具在裝食物之前會清洗消毒的?說不定報紙還比它乾淨,我們還是自備便當盒與餐具吧,不但環保也衛生安全。
- 衛生紙?影印紙?理論上,能夠跟食物或嘴巴接觸的紙張,都可以丟進堆肥,至於影印紙,如果沾到油不想分類到紙類回收,數量少不致於影響堆肥,也可以丟進去。(多了可不行啊!)
- 寵物糞便?如果已經操作過好多次,經驗熟練的堆肥釀造人,可以把寵物糞便丟進去,因為只要完整地經過堆肥發酵,高溫可以殺菌、殺蟲、殺種子,其它的成份也會被菌切碎分解成完全不一樣的「礦物」,所以是安全的。但是我說,要熟練的堆肥釀造人才可以這麼做,初學者不可以。
- 什麼絕對不能丟進去?(「重金屬!」)
- 植物的根有大智慧:我們做堆肥是要給植物來吃,真好,幸好,植物的跟有大智慧,省去我們好多麻煩。要解釋這個,我先舉一個反例,如果我們要餵小孩,小孩的嘴喜歡裝糖果、漢堡、可樂、鹽酥雞,但是看到真正營養的好東西,小孩的嘴就閉起來了。植物的根可不一樣,植物的根有大大的智慧,它靠主動運輸,只把有用的礦物質搬運進去,其它不好的東西一概不要,因此就算我們堆肥做得不好,亂七八糟東西太多,也沒關係,植物的根會挑選它們要的,但是......。
- 塑膠:我們稱塑膠萬年垃圾,既然萬年不壞,那混到堆肥裡面,最後施肥到土裡,還是塑膠,就沒什麼關係。比較值得擔心的,是塑膠表面的印刷,油墨也許不安全。
- 重金屬:植物的根只挑它們要的,有些重金屬,對動物不好,但是對植物也許是營養,會被放行到植物體內,這時候,就是我們做堆肥的衝突了,鉛、汞、鉻是主要幾種會出現在我們身邊,有可能污染堆肥的重金屬,鉛出現在不安全的油漆或是油墨,以前甚至加在汽油裡面,汞就是水銀,老式的溫度計銀色的液體就是水銀,日光燈管理面也有,鉻出現在像是鎳鉻充電電池裡面。重金屬難防,因此凡是科技產品,就離堆肥遠一點吧。
- 奈米:我對奈米無知,但是頂尖的科學家也並不完全了解奈米,人類曾經廣泛使用DDT,就在生活空間人的周圍噴來噴去,後來才知道DDT致癌。那奈米呢?我舉例,梳子可以梳頭,但是梳子如果薄到1/100,就比刮鬍刀片還要銳利,像奈米這麼小的東西是否對人體有害,是否會進入植物系統,是否會混到食物的系統?我有一堆問號,因此,跟奈米有關的,我建議通通離堆肥遠一點。
- 維護堆肥:堆肥有如釀酒,所以我稱做堆肥的人為堆肥釀造人,釀造堆肥,很容易,但是還是需要維護。
- 挖坑、掩埋:先複習一下前面有講的內容,材料取容易腐爛和不容易腐爛的各一半,先收集不容易腐爛的材料到一半,接下來,就可以投入容易腐爛的一半。如果立馬有另外一半容易腐爛的材料,那就全部投下去,翻堆攪拌均勻即可,之後每個星期翻堆一次。但是,但是,通常我們並沒有那麼多容易腐爛的材料,所以是逐步逐次加入,好,如果現在有半堆咖啡渣在雲和堆裡面,請挖一個坑,把廚餘倒進去,跟旁邊的咖啡渣攪一攪,然後掩埋。
-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天):可以想像,把雲和堆當做一個蛋糕,分成六塊(片),星期一到星期六,分別挖坑把廚餘掩埋在其中一塊,星期天的廚餘埋在正中央,這樣相當於是每天局部翻堆,對堆肥的健康,很好。
- 翻堆
- 頻率:同一個位置,一個星期只要翻一次,可以是每天局部輪流翻,或是挑一天整個堆全部翻,總歸不要太頻繁,太常翻堆,溫度不容易升高。當堆肥到末期,溫度已經不再到達冒煙的高溫,可以兩個星期翻一次。
- 程度:不需要翻動到每一顆咖啡渣粒子,沒必要,只要大風吹讓材料換個位置,透氣呼吸一下,就夠它們(好氧菌)一個星期的空氣量,因此,不要勤快過頭。
- 深度:至於翻堆的深度,真的太深處挖不動,也只好跳過,也許下面會成為厭氧發酵,但是因為埋在深處,臭了也出不來,也許,會有蚯蚓去下面繁殖,那就更好了。
- 時間,1星期、10分鐘、3分鐘:一星期翻堆一次,整個全部翻堆不要超過10分鐘,局部掩埋廚餘翻堆不要超過3分鐘,要輕鬆,要快,超過這種程度的勤勞,都不必要。
- 加水:如果翻堆時發現堆肥太乾,可以加水,但要注意不要一次加太快,瞬間加水太多,水會從下面流出來,萬一下面有悶到厭氧,出來的水就是臭的!也有些時候,材料都對,但是溫度上不來,也可能是缺水,一補充水幾天之後就溫度上升冒煙了。
- 堆肥後期:後期因為溫度不高,水份補充得減少,甚至在快要收穫的時候,不要再補充水。
- 收穫
- 要等多久?簡單來說,停止投料之後,至少兩個月才會徹底成熟。但是,就算沒有徹底成熟,未必不能用,只要所有該做的都對,但是溫度已經不再上升,就可以跟土混合(未完全成熟的堆肥不要超過一半),開始種菜。但是若要用於種花種樹,那還是等到完全成熟比較好(原因複雜不在這裡講了)。
- 怎麼判斷?顏色越黑越成熟,什麼蟲都不見了,味道像是森林小徑,用玻璃杯裝半杯然後加水到滿,過幾天也不會臭,體積縮小到2/3至1/3,重量感覺跟即溶咖啡差不多,這些條件有兩條符合,就可以了。
- 怎麼收穫?可以用多少挖多少出來,也可以先挖一批出來,隨意。
- 翻底:如果已經挖出一半,這時候挖到底就比較容易,可以徹底翻到底翻一次,混合均勻再等一兩個星期,讓之前沒有翻堆翻到的底部材料,跟成熟的混合一下,再給它們最後一次發酵的機會。
- 堆肥失敗時怎麼辦
- 從四個基本因素找起:四個基本因素是材料、溫度、水、空氣,只要四個基本因素都對了,就一定能成功。不過,有時候不是只有一個因素錯誤,所以要多思考一下。
- 臭:時間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我們有時候沒有時間,如果臭氣燻人,得馬上解決,
- 封堆:如果有時間,可以徹底翻一次堆,然後封起來(用帆布蓋上綁緊),隔一兩個星期再去看看,也許問題就比較輕微了。
- 木屑;木屑是不容易腐爛的材料中最不容易腐爛的,所以倒一批木屑下去,翻堆攪拌均勻,可以當做滅火劑,迅速讓材料性質改變腐臭降低,幾天應該就能見效,缺點是,也會延長堆肥收穫的時間。
- 蟲:通常會出現在堆肥裡面的蟲都是食腐的蟲,對種菜沒有影響,反而會加速堆肥的分解,不必過度擔心。
- 正常的蟲:果蠅、蒼蠅的蛆、雞母蟲都是常見的,果蠅在堆肥溫度升高之後就很少見了,蛆和雞母蟲,體質很弱嬌生慣養,翻堆時埋到熱的位置,馬上就死,倒是到了成熟的後期,溫度降低,有很多非常小的蟲,無害。
- 動物入侵:貓、狗、鳥、老鼠,這些動物都只吃肉骨或糧食,所以餐後廚餘要掩埋,能深一點最好,不要貼牆壁(味道飄出),不要加水過多(流出來帶著食物的味道),還好動物入侵的情況很少見,真的無法避免的時候,只好用鐵絲網來做一個蓋子。
- 如何使用堆肥:用慣化肥的人,不懂堆肥的心。
- 堆肥的性質:堆肥以固體存在,體積大,效果緩慢但是能提供長期的肥效,部分能溶於水,如果連日雨也會隨著水流失。如果做堆肥給的材料多元,則堆肥營養均衡,種出來的菜滋味豐富,遠比化肥菜要好吃,很多。
- 完全熟成的堆肥:
- 直接當介質(100%):我曾經做太多堆肥,且源源不斷又生產出來,被堆肥追著跑,最後只好用純堆肥當介質來消耗,結果發現,菜生長的速度並不快,但是長大以後品質很好,推測植物的根無法「以碗就口」,根得伸展開來「以口就碗」,且肥料也是慢慢地溶出來,相當於是小口小口少量多餐,無法狼吞虎嚥地吃,總之,結果很好,但是,前提是堆肥得完完全全成熟。
- 基肥(30-50%):種下菜苗之前,在根生長的位置挖坑,埋下一飯碗到兩飯碗的堆肥,可以跟土混合,也可以不(若堆肥完全成熟則不混土也不會壞事),通常這樣就夠一棵菜長大到收割了。
- 追肥(點穴、鋪陳):如果覺得要加追肥(通常不必),我建議最好的方法是在根部位置挖一些小坑,把堆肥埋下去,因為堆肥效緩,若離根很遠得慢慢溶出滲透下去,有個時間差,也許要一兩個星期,菜的生命期很短也許等不及就......。如果堆肥量又多時間也不急迫,則鋪陳在土表也是可以。
- 不鏽鋼筷子:我一直建議大家用筷子種菜,因為我們東方人熟悉用筷子,手腕靈活,做些小規模精細的活兒,遠比鏟子、耙子都好用很多。
- 筷子施追肥:用筷子從中心往外側方向一步一步往深處刮,這種方法能最不傷到根,如果用鏟子挖洞就不然,得切斷一大堆根。
- 筷子還適合阡插:用筷子邊挖邊深入,護送阡插的枝進入土壤深處,練習一下,很好用也很好玩。
- 禮肥(點穴、鋪陳):禮肥這個詞,好優雅,當我們收割之後,要還給土壤一點好處,所以稱作禮肥,禮肥用法與追肥相同,但是份量不必太多。
- 半成熟的堆肥:如果等不及了,能怎麼辦呢?堆肥沒有成熟也只好用下去,這有前提,第一,至少得過了高溫期,第二,未成熟的堆肥得跟土混合,萬萬不能超過50%,越少越好。
- 混土使用:切記,與土混,不能超過一半。
- 養蟲?半成熟的堆肥,裡面還有很多有機質並未轉變成礦物,仍然能供養很多食腐的蟲,有些人會覺得討厭,不過,食腐的蟲,通常不吃菜,可以不必擔心。
- 蚯蚓:如果土中已經有大量蚯蚓,則未成熟的堆肥,正好就是蚯蚓的食物,蚯蚓吃過拉出來,是最上乘的蚯蚓肥,植物的根就太開心了。
- 大量養蚯蚓:如果能維持田裡經常有大量堆肥,則蚯蚓會來吃,大量繁殖,製造大量蚯蚓肥,未成熟的堆肥(菌未完工的)也很快就被消化成蚯蚓肥,甚至直接埋下廚餘都很快就變成肥料。但是這個有前提,必須先有「大量」蚯蚓,才能這麼做,反之,則廚餘在土裡,要闖禍。
- 如何做蚯蚓肥:蚯蚓肥本來不需要「做」,因為蚯蚓本來自在地活在地下,吃動植物的殘餘,例如落葉、死根、蟲的屍體等等,並轉化為植物可以吃的「礦物」,它們千古以來一直默默地把土地恢復到造物者原來的期望。我們要「做」蚯蚓肥,只是為了我們的方便,最主要是要集中大量,才好使用。
- 蚯蚓農場:歐洲人和澳洲人養蚯蚓當寵物已經多年,你用earthworm farm去google,會發現數不清的網頁,也有各式各樣的產品,讓一般人可以在家裡養蚯蚓,這些產品都稱作蚯蚓農場(家裡的小農場)。蚯蚓農場的形式不外是幾層箱子疊起來,箱子底下有很多洞,可以讓蚯蚓自由上下移動,最底下一層可以接水,這種流下來的黑水,英文稱作蚯蚓茶,也是極佳肥料,非常強效快速,必須稀釋使用。
- 箱養蚯蚓:每次都有人問我可不可以用保麗龍箱養蚯蚓,我都說可以,可是......。話說養蚯蚓,非常容易,只要食物充裕、環境舒適、抵禦天敵,蚯蚓就會大量繁殖,產出大量「最優良」的肥料,這麼說來任何人都可以養蚯蚓,是的,但是要養得好,就不見得了,用保麗龍箱,第一,你要給它們食物,蚯蚓的食物是腐爛的任何有機物(動植物的屍體),新鮮的可不行,像我都是把發酵過一半還未成熟的堆肥去餵它們,好極,但是一般人連堆肥都沒有,要拿新鮮食物放在保麗龍箱等它腐熟,有點難看,再者,用保麗龍箱養蚯蚓如果太成功,紙做的城堡抵抗不了蚯蚓的天敵,早晚螞蟻、蟑螂、蜘蛛、甚至老鼠都來吃自助餐,因此,我不建議用保麗龍箱養蚯蚓。
- 瓶養蚯蚓:這是我發明的辦法,很好用,但是產量有限。方法是用任何可以密封的瓶罐,在瓶蓋上挖一個銅板大的洞,用最細的不鏽鋼絲網貼上去,給蚯蚓透氣呼吸用。使用時,先塞廚餘到滿,再塞一層約三五公分的蚯蚓肥(含蚯蚓、卵),之後擺在陰涼的地方,就再也不用去管它們(我最久兩年後還有蚯蚓存活),上層的蚯蚓肥可以過濾氣味,並且在廚餘腐爛的時候,給蚯蚓一個生活的地區,慢慢地,廚餘腐爛到可以,蚯蚓就會去下面找東西吃,最終整罐都會變成黑色,就可以當肥料用了。(如果缺少蚯蚓肥可以用土塞在上層再放蚯蚓)
- 直接田養:這是最人道的方法,也是蚯蚓自然界存活的方式,只要把廚餘埋到土裡,「妥善」地掩埋,蚯蚓就會來把剩下的事情處理掉。
- 盆養蚯蚓:如果用大花盆,最好是一尺半以上的,下層埋土壓緊(至少10公分),廚餘擺中間,上層填土和蚯蚓(至少10公分),輕輕壓緊,避免昆蟲動物入侵,經常澆水保持濕潤,就是蚯蚓的環境。
- 甕養蚯蚓:我也有用大陶甕來養蚯蚓,我發現,因為陶甕的內壁沒有上釉,所以乾,就這樣就把蚯蚓給困在甕裡面了,上面蓋蓋子,只是為了遮蔽光線,蚯蚓在甕裡,會爬到最表層來生卵和大便,因為蚯蚓數量夠多,所以每天都可以在表層,刮出1公分以上的蚯蚓肥,最高品質的蚯蚓肥。(小秘訣:蚯蚓不喜歡頭上沒有頂,所以通常在表面下幾公分深度活動,如果我們放一塊磚塊或是桃花盆在表面,它們就會大膽一點爬到磚塊或花盆下面,就會在表面產出更多蚯蚓肥)
- 雲和堆發酵後期:當雲和堆以經過了70度高溫期,就可以灑蚯蚓下去,等兩三個月,整個堆都是蚯蚓肥。但是要注意,好氧發酵需要翻堆,可是當目的是養蚯蚓,經常翻堆會大量傷害殺死蚯蚓,不可,只能靜靜地等待。
- 保護蚯蚓:蚯蚓是食物鏈的最底層,是生態競爭的最後勝利者,當所有動物都餓死了蚯蚓還能活,但是蟲(螞蟻、蜘蛛、蟑螂)、老鼠、鳥、魚(我們養蚯蚓的環境大概沒有),都可以來吃它們,因此如何保護它們,各位的環境都不同,要自己想辦法。
- 蚯蚓四大要素:跟做雲和堆一樣,四個要素:材料溫度水空氣,但是細節有異。
- 材料:蚯蚓需要食物,說來簡單,只要是任何腐爛掉的東西都好,如果是局部還正在腐爛,蚯蚓都還忍受的了,但是在大規模腐爛的環境裡,蚯蚓逃不了就會死,因此不能直接把蚯蚓丟到廚餘桶,但是可以一半是全腐爛的材料讓蚯蚓生活,一半是廚餘當做繼續吃的飼料,可以。我常常把堆肥過了高溫期就給蚯蚓吃,很好用沒問題。
- 溫度:蚯蚓喜涼,臺灣平地的低溫都沒問題,但是夏天連續37度幾天,就可以殺死大部分的蚯蚓(地下自然存活的還好,我們密集養殖的,它們受不了),因此養蚯蚓要找晒不到太陽的陰涼地方,例如地下室就很完美。
- 水:比雲和堆濕,有點濕黏都還可以。
- 介面:我發現蚯蚓喜歡生活在乾與濕的介面,再往下如果積水,蚯蚓也不喜歡下去,就是從積水-->濕-->潮的這一段,蚯蚓活動最密集。(全積水或全乾會死)
- 空氣:蚯蚓跟我們一樣呼吸氧氣,雖然不用肺,但是一定要氧,就算不必大量空氣流通,也至少要能透或擴散接觸到氧,所以千萬不能讓它們斷絕與自然空氣的關係。
- 蚯蚓101(不鏽鋼蒸籠):這是我發明的方法,因為國外有專門產品的蚯蚓農場,很貴,不過我們東方人有蒸籠,還有大同電鍋,有人為大同電鍋生產便宜的蒸籠,更好用。做蚯蚓肥,一定要先養一批足夠的蚯蚓,留種,總不能每次需要都滿地去挖吧,所以固定養一批蚯蚓有必要。
- 製作蚯蚓101
- 材料
- 花盆底盤:一尺的花盆底盤,用來接蚯蚓茶。
- 鐵絲網:一尺乘三尺的粗鐵絲網,圍成一尺高的圓柱,困住蚯蚓。
- 不鏽鋼蒸籠:28公分,大同電鍋適用的不鏽鋼蒸籠,100元上下,一落可以疊10個,再高不穩。
- 蒸籠蓋:蓋最上層。
- 步驟:最老的放最下面或最上面,都可以,但是如果想嘗試新鮮廚餘,一定要夾在中間,上下層用舊的都已經有很多蚯蚓,上下夾攻才行。
- 蟲:養蚯蚓的環境必然有其它蟲,無可避免,也無害,放過它們吧!
- 收穫:用湯匙或小鏟子,刮起表面的團結顆粒,下面還成塊的繼續給蚯蚓吃。
- 肥王之王(蚯蚓肥膏):平常一兩個星期要給它們澆水,最下面的花盆底盤會滴水,也會有像是墨塊的蚯蚓肥膏,好東西,留下來當最好的肥料。
- 如何使用蚯蚓肥:好氧堆肥是緩效肥,蚯蚓肥是速效肥。
- 太鹹?:蚯蚓肥貴、稀少,一般人很難得用它把植物鹹死,但是我有大量的蚯蚓肥,有一兩次施用過度,真的就讓植物全部低頭死翹翹,再澆很多水都救不回來,因此記住:好氧堆肥成品可以當介質,蚯蚓肥不行,必須混土。
- 蚯蚓茶:想當然耳,更是要稀釋使用。
- 追肥:蚯蚓肥做追肥很理想,因為只要灑在表面,每天澆水的時候,肥份就會水溶流下去,一兩個星期大概就全部滲透到土裡去了。
- 育苗:我的實驗,蚯蚓肥用來育苗,有跨越季節的效果,本來不該發芽的也發芽了,我推測,種子覺得養分太好,不鑽出來,它,不甘心。
8 則留言:
二代客您好 寫得超詳細 剛開使堆肥 我有加連結 常回來看 每看一次都有新的領悟 頗受用 謝你的整理期待你有空寫蚯蚓堆肥篇喔
謝謝,大家努力,我也在找機會想把蚯蚓寫下來。
我現在的情況是,攪不動雲和堆,所以,只能一層一層的堆疊上去,它還是會冒煙,只是不知道會不會發臭和效果如何?
沒有翻動,核心會是厭氧發酵,會臭,但是被好氧發酵包圍,外面不會有事。
不知道结合贴主两个东西,用木气炉加热装厨余的旧铁桶,做个小型云和堆,加速初期发酵,之后就能装小包缓慢发酵了。估计可以方便推广普及。
謝謝你的想法,不過,木氣爐畢竟不像家庭瓦斯爐控制那麼精確,用來加熱堆肥有點困難,倒是發酵自己的溫度就夠了。
話說,日本有很多電動的廚餘處理機,是用馬達攪拌,加熱管加熱,幾天就可以拿出去用,我只是覺得,當大自然幫我們工作了,我就不必再用「電」多此一舉。
感謝你, 寫的真是豐富,詳細, 明瞭....
等於是學術論文了.....
只是如果有照片就更好....
我自己也有做堆肥跟蚯蚓肥....
不過我只有陽台, 所以方法跟規模小很多...
關於蚯蚓肥的多層作法, 沒看到照片, 比較難理解...
可否貼一下照片呢?
謝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