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日

小白屋基因庫(明碼與密碼)(純文字)

提詞(請跳過):
小白屋介紹,古,綠,常,工具分享,長
減廢,都會,人口
工具分享,鐵,法,工零材,開列珍,耗
來源,捐,好心伯伯
加倍奉還,3原則
修理與創造,拆修逆,愛迪生
後台,倉儲與後勤,櫃架箱盒瓶,分類整理
100,70,40,0
被服務者,志工,時間主人,常態時段
好玩有用,提昇
社區營造,都會,社群
小屋串聯,100,70,40,0
經費,房租,補助,慈善?
人,怪人,融入,志工培養
開放,分享,互助
退場

------------------------------------------------------------------------------

小白屋推廣「開放、分享、互助」觀念,概不藏私,且希望各式各樣的小屋蠹起,因此努力把所有的經驗都通通公布開放,就是這篇「小白屋基因庫」,歡迎大家在實體世界裡「拷貝貼」,快速創立自己的小屋。

這基因庫中,所謂「明碼」,指可以看得到的現象或規則,但背後的為什麼?就是「密碼」,密碼是思考的基礎和邏輯,比較難懂。

既然稱之為基因庫,是想師法自然,自然界中,不斷納進新基因的生命,會越強壯,反之,近親繁殖漸生病變,總有一天將無法抵抗環境。因此,有心的人,吸收了這一篇基因庫,還要去收集其它各種基因,並且和自己現有的基因一起組裝,建立更新的基因庫

但是這些內容,不是寫給追求快樂的大眾,而是寫給決心要改變這個世界的少數人,因此文章不以吸引目光取悅讀者為目的,反而用樹狀結構條列,文字能精簡就精簡,就當想看這些乾澀內容的,應該都是聰明人,看不懂的人,也不能期待他們有能力去改變(善)這個世界。

-------------------------------------------------------------------------------------
  1. 小白屋介紹
    1. 是政府閒置空屋,由古風里孔憲娟里長認養,開放給大眾使用,且服務對象不限古風里里民。
      1. 里長認養的政府閒置空間,不需要付房租,但也不能營利
        1. 任何里長只要願意,都可以申請認養閒置空間,通常是由區公所和房地所屬單位簽約,交給里長使用。
      2. 不能營利對小白屋來說是個優勢,因為不碰錢,事情變得極為簡單
    2. 目前由「綠點點點點」團隊維護,以工具分享為主軸,每星期固定有多個不同主題的「常態時段」。
    3. 開放,請特別記住這一段
      1. 「綠點點點點」團隊是小白屋最主要的團隊,但小白屋不是「綠點點點點」的!我們努力避免任何人用「我的、我們的」這種抽象圍牆,把來人分內外
      2. 小白屋希望每一個人都進來做主人,協助別人
      3. 如果有排他的小圈圈形成,要在最早萌發時機把它打破,以免影響開放性格
    4. 目前「常態時段」有布工坊、手工肥皂、玩意兒、切割玻璃瓶、修理達人、假日木工,另外有「非常態」的料理讀書會、藍染、玩皮工坊,還有隱藏版:雲和堆、蚯蚓肥、屋頂種菜、香草、木氣爐
      1. 各時段說明卡,簡明技術介紹(如果現在還沒有公佈在此,也會漸漸陸續公佈上來)
    5. 「常態時段」之外,其它沒有用到的時間,歡迎大家先聯繫後來利用。空間和工具,都是被利用才有價值,閒置,就是浪費,只會折舊,是損失

  1. 減廢,預測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
    1. 小白屋的一切,都不離「減廢」的精神
    2. 環保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減廢」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3. 都市是「糧食、物資」最大的集中與廢棄中心,取自高山深海的農牧林工礦,到了城市使用完畢後,大都直接廢棄而不回頭,這條「單行道」若不改變,後果嚴重,且還會越來越嚴重,要解決這個困境,必須靠每個人和每個家庭一起努力,
      1. 減慢糧食與物資流入都市的速度,
      2. 延長使用的時間,
      3. 以回收再利用取代廢棄(目前廢棄主要的方法不外是焚化)
    4. 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也無法不減廢
      1. 地球上原來貧窮的30億人口,他們的生活水準正在超越我們(臺灣,2千萬人口),他們對於「糧食、物資」的需求和消耗能力(與支配權力)遠遠比我們強,我們打不贏他們,只能改變我們自己,與其全輸一敗塗地,我們還有機會從每個方面「減廢」並重複使用,至少可以延長我們現有的福氣。
      2. 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並不悲觀,反而可能很美好,因為我們現在擁有的和想要的,大部分並不是我們自己的念頭,而是廣告洗腦產生的慾望,當我們把這些虛幻的廢物從我們的身邊踢出去,剩下來的都是惠而不費的實在,視野就豁然開朗了。
    5. 預測人類未來的生活
      1. 大家應該都不會懷疑的現象有:
        1. 人太多、錢太多,人類能力太強
        2. 交通流量越來越大(包括貨物)
        3. 資源日漸景繃
        4. 分配不均,全球貧富分裂
        5. 各種網路介面(手機等等)更形重要,訊息龐大,真偽難辨
      2. 依這些現象預測,一般人會面對:
        1. 地球緊張,環保議題更居主流,但說得的比做的多更多
        2. 貧富衝突明顯,也許暴力化,富人有錢但更不安全,生活範圍有限,貧富成為舟中敵國,甚至以圍牆和城牆劃分
        3. 有錢人吃真正土裡長出來的有機農產品,窮人吃高科技的「植物工廠」水耕產品
        4. 虛擬為重,實體式微,大部分人住的房子越來越小
        5. 人類總體的能力更強,但個人更感覺無能無助
      3. 在這些條件下,我們希望引導改變未來的走向:
        1. 避免走向食物工廠,因此食物與農業要循環,礦物回土率高,我們吃得品質更好
        2. 用品的壽命越長越好,且容易修理,最終材料能高度回收
        3. 適合小房間,一切用品體積小,設計優良,可以多次升級,無須淘汰更換
        4. 房屋本身「功能強大」,有如生態系,裝潢都是可以再利用
        5. 房屋是為了隱私的休息,出了家門,社區與社會的各種公共空間,能滿足更好的生活
        6. 大家都有更多的旅行,但是得採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雙腿
        7. 不容許富人用錢去併購或影響一般人上述的「權利」
  2. 工具分享,加倍奉還
    1. 工具分享
      1. 我們為何分享?
        1. 工具通常只針對單一目的,之外一點用也沒有
        2. 工具五花八門,永遠湊不齊全,大家共享共用,最好
        3. 工具不是裝飾品,越被使用價值越高,沒有被用到時只是一塊鐵
      2. 法式楔子工具牆(看圖說明,或是去找本blogger另一篇)
        1. 工具太多,且一次需要用到好幾種,若非整理清楚陳列,不好用
        2. 工作完畢,每個工具都得放回專屬的位置,不然以後每次都得重新找起
        3. 工具可能會增加或淘汰,常用的要放在最稱手的地方,且經常會調整位置,並非固定,這種工具牆彈性最大
        4. 法式楔子是最古老的方法,但仍然最最好用,詳細做法另詳
      3. 工具、零件、材料(做工需要三類東西,不光是只有工具)
        1. 工具,通常是用來做工,有耗損,但極少,理論上可以永久使用
        2. 零件,以螺絲釘為例,理論上將來拆掉都還可以完全回收再使用
        3. 材料,以木頭為例,必須鋸成我們需要的尺寸,通常只能用一次
          1. 如果材料可以零件化,以樂高積木為例,那材料也可以一再重複使用,這是我們目前想努力的方向
        4. 工具分享如果沒有提供零件和材料,能做的事有限
      4. (工具的)開放、列管、珍藏
        1. 開架開放(像是圖書館的開架區)
          1. 起子、鉗子等最常用的,要齊全方便順手
          2. 這些管制越疏鬆越好,不加限制,最能發揮效用
        2. 列管工具(像是圖書館的書庫區)
          1. 危險或脆弱的工具,不能給任何人隨手把玩
            1. 例如:圓盤鋸、修邊機、刻磨機、釘槍、鑽頭、銼刀
          2. 好工具每次用完都得保養,才能維持在性能的巔峰
            1. 刀具、鑽頭、銼刀等鋼鐵,每次用完要塗礦物油防鏽
            2. 機器不同位置要上適當的黃油或針車油
            3. 粉塵木屑要清除乾淨,不然會留水分且增加摩擦,傷機器
        3. 珍藏工具(像是圖書館的珍本典藏區)
          1. 特殊工具、稀有工具,平時用不到,但到用時不可或缺,因此需要藏起來保養好
          2. 可以的話,弄一間密封的小房間,用除濕機全日除濕,最能保養重要工具
      5. 耗損折舊(雖然工具可以用很久,但是仍有壽命,且有耗材需經常替換)
        1. 小心使用,工具可以用很久,因此使用方法要正確
        2. 有些工具可以修理,通常大廠正牌的比較有機會送修
        3. 耗材(列舉部分最花錢的耗材,需留預算準備替換)
            1. 砂紙、砂布(單張4~20)
            2. 砂布環帶(一條20~80,無接縫最好用最貴)
            3. 砂輪(40上下,各種功能型號不同)
            4. 號數(粗細,號數越大越細,感覺80號最耐用)
            5. 銼(若非經常大量使用,每次上油保養可用很久)
            1. 折疊鋸(替換刃20~60)
            2. 線鋸(鋸條16~30,非常容易斷)
            3. 帶鋸(鋸帶300~450,不當使用易鈍,鈍了會鋸歪)
            4. 圓盤鋸(一片300~,有地方可以重磨)
            5. 日本鋸、歐洲鋸(有可能自己磨,需要技術,需要特殊銼刀)
            1. 木工鑽(30~,三尖,鑽木頭好用,無法重磨)
            2. 水泥鑽(30~,鈍頭,無法重磨)
            3. 金屬鑽(30~,單尖,位於中心,可用砂輪機重磨)
            1. 刀、刨、鑿(都不便宜,也都容易鈍)
            2. 皆可用機器或磨刀石重磨,但須熟練技術,且磨刀石也需要幾種不同號數一起使用
        4. 預算(工具分享基本上費用很少,但耗材支出不容忽視)
      6. 工作環境維護
        1. 秩序
          1. 定規矩
          2. 貼口號
            1. 安全第一,自行負責(小白屋每個人都是主人,安危自理)
            2. 最後十分鐘(用完保留時間,復原、打掃)
        2. 粉塵
          1. cyclone(看圖說明)
          2. 吸塵器
      7. 募集、捐贈、好心的伯伯
        1. 如果準備一筆經費來做工具分享,很好,但是經費有限,工具無窮,最好還是募集,靠大家捐贈
        2. 經常來的朋友或是志工,因為覺得這裡方便,但就是缺少了一兩件,也會提供一些比較好的工具或是機器,或捐或借,我們稱之為「好心的伯伯」,
      8. 分類整理
        1. 小白屋工具分類表(將另一篇來整理)
      9. 操作安全
        1. 任何工具都有危險,但是正確使用,就可避免
        2. 火、電、化學、刀鋸鑽、水(依一般危險程度排列)
          1. 火一旦竄起,最難控制,所以瓦斯、電熱器、工具火花、木屑等等都要特別注意,一次都不能出事
          2. 觸電意外可大可小,但正確用電知識可完全避免。另外,電可以產生火花,也有失火的危險
          3. 例如做肥皂用到氫氧化鈉,腐蝕性強鹼,極危險,必須照規則使用。其它如去漬油、松香水、甲苯等溶劑,揮發性易燃,必須與木頭等可燃物分開放,每種化學品都得詳細了解後才能開放使用
          4. 手工刀鋸鑽通常自己出力,遇到危險會自動停下來,但是電動刀鋸要斷電之後才會慢慢減速停下來,所以更須小心。大部分連續轉動的工具,操作時都禁止戴編織手套,因為會將手套的線越絞越緊,高度危險
          5. 一般來說,水好像不危險,但是當水碰到電就慘了,所以水和電器要分區使用。且多水潮濕的環境,大部分的工具都會生鏽,快壞
        3. 急救、送醫
          1. 醫藥箱(工具分享站要自備,OK繃膠很好用)
          2. 滅火器(附近周遭的滅火器要巡一遍)
          3. 附近的醫院(要心裡有數,備而不用最好)
    2. 工具分享,必須加倍奉還
  3. 修理與創造(工具最直覺的兩個應用,一般人只看到了修理,忘了創造)
    1. 修理是「減廢」立竿見影的應用,修理有分層次
      1. 拆解(修不好的東西,可以來練習拆解)
        1. 拆開(有些產品設計的古怪,連拆開都是本事)
        2. 裝回去(能拆開,還能完整裝回去,才只是修理的初步)
        3. 有用的零件,拆下來分類收存
          1. 修不好的東西裡面,常常有可以用在另一台的零件,所以常玩修理的人,喜歡攢一堆「廢物 」,沒在修理的人很難理解這種怪癖
      2. 修理(拆解,找到問題,解決問題,裝回去)
        1. 修理的樂趣,和解題目一樣,推測分析歸謬驗證
        2. 修理需要知識,可以讀書、上網、請教高明
        3. 從修理,可以看到當初設計師的水準和智慧,也可能會看到廠商的卑劣行為
          1. 定時炸彈:近年很多商品,在內部裝一些「保證一定會壞」的零件,通常只能撐過保固期,且送修費用昂貴,讓消費者覺得不值得修,以此來強迫購買新品。
          2. 如果有心,這些定時炸彈並非不能修復!
          3. 如果有更多人看過產品的內部,看懂廠商的壞心眼,購物時就不會被這些壞傢伙騙
      3. 逆向思考(從產品逆向思考設計者的想法,找尋超越的可能)
        1. 產品設計師如果沒研究過內部,光憑外觀,不可能設計出好產品,設計的意義通常藏在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
    2. 創造(通常創造都奠基於修理的功力,少有人能直接跳過修理基本功)
      1. 工具完整齊全,常常會刺激創造力
        1. 承上文,工具,零件與材料,都要盡量豐富才好創造
      2. 創造沒有公式或規則,但一群人之中,某人開始創造,就會傳染其他人也動創造的念頭,如果有合適的工具和環境,會有幫助
      3. 小白屋創造的例子(看圖說明)
    3. 發明(愛迪生實驗室,提到這個名字只是方便大家想像)
      1. 當我們有一屋子的工具、零件、材料,難道就只做眼前的這些小事?
      2. 以愛迪生實驗室為例,小白屋「工具分享」的目標,要成為開發未來的實驗室,不過又一次,我們把目標窄化,限定在環保範圍中的「減廢」,捨此,不足以當大志
  4. 倉儲與後勤(以歌劇院的前台與後台為例)
    1. 小白屋工具分享的工作場,只是前台,要靠面積好幾倍大的後台支援,才能提供完整的服務。如果有人想要開創新的小屋,切記,不要一開始就把空間用完了,至少至少,要預留一半的空間當作倉庫,不然礙手礙腳施展不開
    2. 倉庫、櫃子、架子、箱子、盒子、瓶子
      1. 倉庫一定要「立體化」,倉庫內只有「表面」的物品有用,壓在或藏在第二層的物品都只是長期浪費空間,幾乎永遠不會翻出來,所以我們要盡量增加「表面積」,靠的是櫃子、架子
      2. 箱子可以疊高,但是遇到同樣的問題,壓在下面的箱子人人討厭都不會去碰,所以如果要疊箱子,只能放典藏罕用的閒置物品,且一定要貼標籤,清楚標示(不然日後要找,沒人記得,得搬開每一個箱子才出土)
      3. 盒子、瓶子等通常是用於物品分類
    3. 分類
      1. 沒有「完美」的分類法,只能不停修改改進,漸漸找出勉強可用的分類法
      2. 工具、零件、材料的分類,不要太細,以免做不到,反而給自己製造困擾
      3. 分類零件,大大小小的抽屜很好用,抽屜內還可以分格
      4. 「未分類」這個分類最好用,所有還沒有分類的,都丟在這一類慢慢處理
    4. 整理
      1. 倉儲是「後台」,不求美觀,但求效率
      2. 因為倉儲的空間和架子都有限,所以要經常調整,不常用的往後面放
        1. 不常用的可以收箱子、貼標籤
        2. 多餘的物資要淘汰,可以找平台或建立平台,與其它團體交換
          1. 小白屋倉管小組(line群組)已經在運作,可以聯繫加入(目前僅限團體的代表人加入)
    5. 清潔
      1. 倉儲是「後台」,不求一塵不染,但還是要健康
        1. 潮濕、發霉、粉塵、老鼠、蟑螂、螞蟻、蛀蟲
          1. 潮濕的環境,金屬容易生鏽(工具大部分是會生鏽的鐵),有機物容易發霉(木、紙、布),防治之道,最基本零成本是通風,讓濕度一直與環境相同,不至於過高,悶濕。如果這樣還不夠,就得用除濕機建立乾燥房
          2. 發霉是在潮濕的環境裡,黴菌適合生長,黴菌吃掉有機物,繁殖更多的黴菌破壞我們的物資。黴菌無所不在,無法從「禁絕」這個方向防範,所以也只能從濕度(使不適合生存)下手
          3. 老鼠、蟑螂、螞蟻,都可以用「斷糧」來解決,很簡單,只要完全不給它們食物,它們就自動消失。如果有些物資仍有可能成為它們的食物,可以用大玻璃罐封裝
            1. 老鼠能咬穿塑膠盒
            2. 蟑螂螞蟻至少要密封盒才能阻擋
          4. 木頭的蛀蟲只要有木頭就能活,真正餓了檜木等好木硬木也能吃,但是如果環境非常乾燥,它們也無法生活,這就一定得要靠除濕機,建立乾燥房
      2. 除濕機、乾燥房
        1. 如果真的無法解決潮濕的問題,只能用除濕機,除濕機只能在密閉的房間才有效,需緊閉門窗,塞起門窗縫,且必須一直連續除濕,不能停
        2. 建立密閉乾燥房,開始大約需要連續除濕兩個星期,把牆壁的磚與水泥、紙、木、布裡面的水分都抽出來了,濕度才會漸漸下降,這個過程的可能可以抽出幾百公升的水。之後,因為整個房間的物品和空氣都沒什麼水份,只要連續除濕,就很容易維持。即使中斷一兩天,也只有空氣濕度上升,只要重新開始除濕,很快就能恢復乾燥
        3. 除濕機耗電約300瓦,連續除濕一個月總要幾百塊錢電費,不算多也不算少,需要列入考慮
  5. 100,70,40,0
    1. 小白屋沒有師徒之分,只有互助,經驗交流
    2. 100分的幫70分,70分的幫40分,40分的幫0分,每個人都會漸漸更厲害,這是小白屋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3. 每個人都要出手幫助別人,每個人都可以跟旁邊的人求助,而且我們不必每次都去找最厲害的一個,只要比自己強的就好
      1. 示弱:唯有示弱,才能得助。反過來說,如果喜歡表現出處處比人強,言過其實,就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也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6. 被服務者、服務者、志工、時間主人
    1. 小白屋從社區營造開始,剛進入社區,我們預設每個人都是我們的「被服務者」,我們都算是「志工」吧
    2. 漸漸地,有些「被服務者」會轉變成為「服務者」,我們的工作就變得輕鬆了,再往更好的發展,有些「服務者」會成為「時間主人」,在特定的時段,取代我們的角色,做主人照顧大家。只要有夠多的「時間主人」,我們就可以漸漸淡出,讓他們去經營,我們去開發新的題目、時段、或地點
    3. 有些「服務者」和「時間主人」也可能跟我們一起去開發新的戰場,或是領導我們走出新的方向
  7. 常態時段(看圖說明(圖還沒有放上來))
    1. 「常態時段」是一種分攤負擔的駐點方式,以每星期兩小時為準,既能更專心的駐點,又不會耗去太多精力,時間到了,就可以回家休息
    2. 「常態時段表」像是功課表,以一個星期為一個循環,每個常態時段兩小時,負責的時間主人唯一的責任是要確定準時開門,至於時段內的形式,自己決定。時間到可以延長,自己決定
    3. 「安全第一,最後十分鐘」(「被服務者」的基本責任)
      1. 小白屋不收費用,沒有契約關係,每個人都得自己負責自己的安全,「時間主人」會提醒安全上要注意的地方,也會管制某些工具、機器,不讓沒有經驗的人隨便去玩。但總之,自己負責自己的安全,安全第一
      2. 小白屋不收任何費用,歡迎大家來盡量利用,但是要求每個人,都保留最後十分鐘(提早10分鐘結束自己手上的工作),用最後十分鐘,把用過的工具放回原位,清掃自己弄髒弄亂的環境清,離開之前,環境得要比之前更好
    4. 擾鄰?對策
      1. 小白屋是住宅區內的社區公共工場,位在住宅區之內是可貴之處,讓大家方便,但是得避免擾鄰,非常重要
      2. 小白屋的解決之道是限制吵雜時段,目前是只有0900-1200,1500-1800可以用比較吵的工具和機器,其它時段都不要吵到鄰居,相安無事
    5. 「常態時段」之外的時段(可容許的志工福利)
      1. 要開一個每星期固定的「常態時段」並不容易,所以還有很多空的時段,是珍貴的資源,可以給社區居民預約使用,也可以鼓勵升級成為「服務者」或「時間主人」的社區志工,多多利用這些尚未被利用的時段,做些自己的工,或創作
      2. 工具越是被利用價值越高,空間和時間也是一樣,以小白屋為例,越多人來,把越多閒置的時段都利用上,小白屋就更有價值
  8. 好玩、有用
    1. 好玩、有用,此兩者條件簡單明確,經我們實驗了很久,發現缺一不可
      1. 好玩但沒有用,是風花雪月,大家玩玩就丟了
      2. 有用但不好玩,難以對大眾推廣,放到社區,初期也許有效,不會持久
    2. (但有趣、有梗、有型、有格調、有fu,都是流行名詞,很快就過時,我們不要!)
    3. 好玩+有用,例如雲和搖搖皂,用回收油製做肥皂,這種肥皂比清潔劑效果好,便宜,除了回收油也可以用廚房的過期油,這些都是「有用」。用搖搖杯做肥皂本身就已經很好玩,再加上我們也鼓勵大家偶爾做些好油的高級肥皂,用矽膠模型做得漂漂亮亮,這些樂趣,就是「好玩」,好玩+有用,這件事就能夠產生連鎖反應,自動運轉下去,我們也才能夠抽身去做別的事,不至於出了一個題目,就一直都被困在那個題目上
    4. 「好玩+有用」的總和,必須大於「手機+電腦」,這是當下我們面對的競爭,不能輸,輸不得
    5. 我們團隊選擇的「有用」,依然是環保之下的「減廢」。 其實每個團隊在推廣時,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好玩」和「有用」,至於對象買不買單,就有待觀察了
  9. 提昇( 不殺時間,要善用時間)
    1. 當今世上,充滿了鼓勵人們無知的題目,我們想要的不一樣,我們的選擇,總是要一點挑戰。
    2.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我們整體(團隊、空間、物資、活動)來看,也是工具,是讓人與社會成長的工具
    3. 類似的一個問題,儘管大家都沒有時間,卻仍然不斷找事情來「殺」時間,很顯然,如果不存在的就無法殺,推論:大家都有很多時間,既然有,我們就來讓它變得精彩一點吧
  10. 務實,不務虛(求是不求名,除了現象也要看數量)
    1. 特別提這件事,是因為很多人發心動念良好,可是小有成功之後,對「知名度」這點無法自拔。媒體宣傳的名聲,擴大了現象,卻不能反映價值,這樣有什麼缺點呢?因為我們總歸要面對現實,如果已經有一個太美好的形象,是我們做不到的,將來的貶損,絕對不會少於曾經有的「過譽」
    2. 名符其實才是我們務實的目標,我們或許可以容許少量褒揚的名聲,幫助我們前進,但千萬不要以名聲為目的,避免日後承受不起
  11. 解決問題vs製造問題
    1.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每一次呼吸都是在製造問題,且我們的能力越大,用的機器越強,越有本事製造更大問題。
    2. 幸運的是,我們的能力越大,也有可能解決更大的問題,所以我們不斷提醒來小白屋的人,我們要解決問題
    3. 「解決的問題」-「製造的問題」=「人生的盈餘」,人不可能全然製造問題,也不可能全然解決問題,我們應該,算算自己解決的問題,有沒有比自己製造的問題多,如果有,就安心去睡覺吧,別太為難自己了
  12. 門禁(門開得越大,朋友越多)
    1. 想邀請一個人走進來,放下心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融入更困難,如果門禁森嚴,最後只會留下一個封閉保守的小團體。但開放,得有技巧,小心拿捏
    2. 心理防守(不見可欲,不貴難得之寶,正面的態度)
      1. 小白屋裡面的工具零件材料都只要「有用的」,那些珍貴稀有可愛的高級品,我們通通不要,一來避奢,二來免慾
      2. 人的慾望很奇怪,别人珍貴的,就想要據為己有,沒有人在搶的,那我也不想要。所以小白屋的態度是:人取我棄,人棄我取
      3. 庫存的零件材料我們都跟大家說,有需要盡量用,記得加倍奉還,既然這些東西我們都沒當是寶,別人看起來也不會貪
      4. 在小白屋裡不談功名富貴,只談修理創造,正面的氣氛瀰漫,也讓人不起壞念頭,總之,小白屋門隨便開,人來人往,但東西只會越來越多,不會少
    3. 監視器防守(淘汰的舊手機)
      1. 淘汰的舊手機很多,可以拿來做監視器,有很多不同的app可用
      2. 這樣擺明的監視器,是給往來過客一個小小戒心,只要之後融入了,每個人都希望這個地方更好,根本不需要監視器來防守
  13. 社區營造
    1. 傳統社區營造?
      1. 臺灣傳統的社區營造在鄉鎮還行得通,都會區困難
      2. 都會區:硬體為主,婦女為主,困難,滲透率低
        1. 都會區的生活已經嚴重細胞化,缺乏公共空間,每個人出入各種細胞,例如辦公室、餐廳、娛樂場所、宿舍(住家也像宿舍),接觸的人很固定,在朋友與陌生人之間,有很大一塊空白,這塊空白,例如:鄰居、社團、服務等等,就是社區營造最需要黏合的部分,有待開發
        2. 都會區因為巷弄都是強勢的汽車,使得行人也願意在巷弄逗留,只想儘速抵達目的地,於是樓梯間和川堂也僅僅是過道,「人」,退守到各種「門」的裡面,這是都會社區營造遇到最徹底的問題
        3. 因此,如何在「門」與「門」之間,創造更多可以停留的空間,是都會區社區營造的基本工作
      3. 社區營造都得做社群,差別是一般都以社區為範圍的社群,我們是以社區為中心來建立社群
        1. 社區營造一定是個社群,因為不可能一群人來到一起只是發呆。能讓大家一起做的那件事,就是社群
        2. 傳統狹隘的社區營造社群,以範圍界定,做一些讓範圍內更好的軟硬體工程,以凝聚社區,這種社區營造通常都有排他性,這樣的社群不是不好,只是我們不想要被限制在這麼小的圈圈
          1. 以「里民活動中心」為例,因為它的性質,通常別的里「里民」就不會來,只有老師是外面人,時間久了之後,只剩下一群固定的人,里長辦課程,永遠是同樣那幾位學生,隨然他們都好學,但只學不用,常被稱之為「專業學生」
        3. 開放的社區營造,以社區的實體為中心來經營社群,因距離的關係,受益最多的當然是鄰近的居民,但是因為開放,鄰近的居民不但可以接觸到彼此,還能接觸到外來者,外來者既然願意花比較多力氣前來,通常都更積極,是社區之福
    2. 為什麼有人(你)想要進入社區做營造?
      1. 你想做的,和你該做的,常常不一樣,該做的要優先
      2. 聽社區的話(誰?代表性?),還是聽自己的話,你得要明智選擇
      3. 你也許可以選擇社區和題目,但你無法選擇戰友和敵人,所以必須開放心胸,跟每個人都要合作
    3. 社區最活躍的份子?
      1. 鄰長、專業學生、每個活動都來的居民,中年家庭主婦為主
    4. 還有那些人是潛在的活躍份子(傳統社造難以接觸,也是我們最有興趣開發)?
      1. 男性,兒童,外地學生,房客......
      2. 目前觀察,退休前後的男性最穩定
    5. 非典型社區營造?
      1. 創新題目,避開刻板印象,從0開始,吸引從未參與社造的人出列
      2. 好玩,有用,這兩個條件一直是最重要
      3. 工具分享是一個非典社造的例子,還有很多其它可能
    6. 如何吸引他們出來?
      1. 非典型社造,避免讓他們被貼上標籤(像婆婆媽媽這個標籤明顯,但是當團體形象固定,其他類型的人就不會出現了)
      2. 持之以恆,以小白屋為例,位於兩個巷子口,路人都會看到,固定時間都有人在裡面做這個做那個。很多走進來的人都說,我看你們已經一年兩年了,好奇,但到現在才憋不住進來問問。這現象讓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只持續了半年,可能就接觸不到這些人,另一方面,顯然還有非常多人,潛在,還沒有走進來
    7. 誤會、羞辱、攻擊
      1. 朋友%、敵人%
        1. 我們帶著理想和想法走進社區,想要改進(改變?)社區的現況,別期待太高,因為社區居民通常不會張開雙臂歡迎,反而是疑慮大於期待,甚至恐懼,攻擊。其中有些居民,真的會把我們當敵人,在我們不能化解之前,沒辦法,也只好把他們當敵人,但切記,知道是誰就好,千萬不要攻擊他們
          1. 我們常常會覺得屈辱,委屈,但是切記,「公道」或「正義」並不是那麼重要,忍過去,時間久了,事過境遷,自然會平衡
        2. 進入社區,會有人主動來交朋友,我們也要到處走動去交朋友,這是初期最重要的一件事,當朋友比敵人多,我們就安全,當朋友比敵人多很多,我們就可以不必懼怕被攻擊
        3. 最終,我們要把敵人也變成朋友(所以說不管如何不要攻擊他們),頂多只能有一兩個無法改變,時間問題,慢慢嘗試
    8. 如何共同成就一件事?
      1. 從成員中找最大公約數(興趣的交集),設計目標,鼓動參加
    9. 如何對社區有益?進而對社會有益?
      1. 四個角色:社造團隊、居民、社區、社會
      2. 社造團隊是外來的「干預者」,居民是長期或暫時住在地區的人,社區是一個誰也說不清楚的範圍,社會是多個社區的集合。至於更大的「國家」和「世界」,我們不討論
      3. 如果做一件事,讓這四個角色通通輸,那就根本不必了,所以我們要盡量讓最多的角色,獲得最大的好處
      4. 居民是一個動態的組合,數目與組成都時時在改變,更困難的是,我們無能力也不可能得到精確的全盤接觸,只能靠「觸及」到的採樣,真的就是「瞎子摸象」。所以我們在考慮什麼「對居民」有益的時候,心中要隨時保持警覺和懷疑
        1. 注意!你能觸及到的居民,通常都是社區內最活躍的一群,但是未必,甚至可能根本無法代表社區,這種偏差,需要認真去觀察與判斷,也許得非常大膽地修正
      5. 對社區就有益比較容易判斷,只要「平均」起來是正面的,大概就錯不到哪裡去。但這個「平均」,並不是一個數學的平均,而是一個「心算」的平均,這我也無法抓得很精確,還在學習中
      6. 如果每一個社區都更好,社會應該就會更好,如果我們能讓一個社區(我們正在營造的)更好,我們要利用傳播或是與其它營造團隊合作,把能力傳輸到其它社區,總有一天能影響整個社會
    10. 心中理想的社會?
      1. 有機會再寫,我們對這個社會,有期待
  14. 小屋串聯
    1. 小屋的定義?(開放、分享、互助)
      1. 開放(空間、時間)
        1. 空間:能直接面對大眾的房屋是最好
          1. 二樓以上或是地下室比較差,因為難以接觸到「不特定的居民」,得靠踏查、或文宣吸引居民來接觸,而這些方法接觸到的人,是很偏差的取樣
            1. 不特定的居民,也並不就是完美的採樣,因為不同時間不同路線都有不同的人,更別說還有很多人連出門都困難,只能說,找不特定的居民,至少比起我們自己判斷力所選擇的對象,誤差比較少,是相對比較自然的採樣
        2. 時間:完全開放或時段開放
          1. 如果沒有足夠的經費,只好採取固定的時段開放
            1. 每天固定的時間:例如菜市場
            2. 每星期固定的時間:例如醫院醫生的門診
            3. 每個月固定的時間:例如初二十六的拜拜
            4. 不論選擇怎樣的時段,只要維持信用就好(別放鴿子)
          2. 我們來看一個極端的例子:「便利商店」,便利商店如果是社區營造據點,都位於最好的地點,又24小時開放,簡直太完美了,其實,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便利商店已經在做社區營造,且影響既深且廣(如果便利商店能發揮更多「好」的功能,善莫大焉)
      2. 分享(工具、物資)(每個小屋分享的主題都不一樣)
        1. 工具:很多人認為工具分享都是些起子和榔頭,其實不然,廚房裡的刀叉鍋鏟電器也是工具,辦公室裡面的影印機和裁刀也是工具,租賃的汽車也是工具,凡是只有在需要時候才用得到的,都是工具。工具,尤其是特殊工具,閒置時是浪費,多了佔空間,也永遠湊不齊全,最適合大家一起分享
        2. 物資:我們處在一個物資過剩的時代,以小白屋為例,經常有很多人捐很多東西進來,我們除了工具以外,其它的都希望儘快轉手出去到有需要用的人手上,以免佔用空間,所以,物資是完全不必「捨不得」,去了,騰出空間,還會來更好的
      3. 互助(人與人之間)
        1. 人,才是小屋最重要的!
        2. 不要忘記我們100分70分40分0分的意義(忘了?上面有寫)
        3. 高手之間,還可以技術交換,例如皮件高手幫木工高手做一個特殊的皮夾,木工高手回以一個特殊的縫皮夾具,皆大歡喜
      4. 以上說的開放、分享、互助,我用反面的例子來解釋,如果有人認為:「這是我們的地方、這些是我們的東西、我只管我的事」,那就不能算是小屋
    2. 小屋介入社區的現有題目?

    3. 小屋為何要串聯?
      1. 都市裡的社區,很需要的「小屋」,小屋的影響力範圍受限於空間距離,所以需要很多小屋,每個小屋由不同的人組成,「性格」都會不會一樣
      2. 基因!小白屋因為各種人聚集,不同基因組合,造成小白屋的性格。當有很多個小屋,串連到一起,我們把小屋想像成人,聚集在一起,就會有更多基因,更強的能力。100分幫70分,70分幫40分,40分幫0分,每個小屋都會很厲害,加起來更厲害
      3. 角色與任務互補,能力互助,1+1=11,造成社會現象催生更多小屋
    4. 小屋可可以串聯些什麼?(開放、分享、互助)
      1. 物資、工具(分享)、人(互助)
        1. 以圖書館為例,當書太多的時候,要去和別的圖書館交換,物資與工具也是可以交換的
        2. 小屋裡的人,例如志工與時間主人,也可以去支援新成立的小屋,把基因移植過去
      2. 空間與時間(開放)比較略難串連,畢竟「開放」總是受限於地理位置,只能當做是「主場」來提供別的基因進入吧
    5. 小屋如何串聯?
      1. 辦法......
    6. 如何成立小屋?
      1. 空間?時間?錢?
    7. 如何協助他人成立小屋?
      1. 提供經驗,物資,志工,活動
    8. 如何確保小屋開放?(其實不開放就不能算小屋了)
    9. 小屋之於社造?
      1. 小屋是灘頭堡,社造的固定據點,社造人員的辦公室(驛站)
    10. 小屋能對社會有何正面影響?
    11. 政府能對小屋有什麼幫助?
      1. 前提,先找到人,再找房子,再找經費,經費與房子政府也許能幫助
    12. 小屋如何一起宣傳?
      **** ***
  15. 經費、物資與空間、人
    1. 經費
      1. 沒有經費的情況?
        1. 找不需要付房租的地方
        2. 節省水電,零用錢湊一湊
        3. 先從自己人開始,募集物資
        4. 找已經穩定的小屋協助,例如我們小白屋(小屋串聯)!
      2. 補助、贊助
        1. 政府一年到頭都有各式各樣的補助,得靠自己做功課寫提案,補助的原則是金額不會寬裕,核銷很麻煩,但是在初始能找到一點錢,確實可以做很多事
        2. 贊助無法預期,不可期待,若有人願意贊助,也要觀察對方的企圖,小心謹慎
      3. 怎樣使用經費是合理的?
        1. 成立小屋,不是為了賺錢,賺錢有很多容易且快的方法,所以別往賺錢的方向去想,但是千萬要避免為了小屋負債
        2. 如果拿到補助,不要想「儲存糧食」,全數用下去就對了,如果擔心斷糧,可以再去申請別的補助
          1. 曾經有團體累積了大筆的資產,有很多人依附,有些人來爭權奪利,通常最後能爭到權的人都非簡單人物,團體就漸漸走調了。所以,從一開始,就不要把我們的小屋弄得令人垂涎 ,省得有心人覬覦
        3. 反過來想,把建設小屋當做是自己的休閒娛樂支出,把一點零用錢用於小屋,給自己的快樂不見得比看電影吃館子少
      4. 人事、房租、水電、耗材、器材、意外
        1. 列出這幾項,是要給小屋創辦人想一想、算一算,如果有這些支出,是否撐得住
      5. 慈善?
        1. 避免慈善!
        2. 小屋講:「加倍奉還」,而不是「慈善」,慈善的捐助是希望有一隻「善良之手」來代替自己做好事,雖然不求回饋,但是有期待,這個期待我們未必能做得到,別拿!
    2. 物資與空間
      1. 資源太多的情況?
      2. 資源太集中卻不願意釋出怎麼辦?
      3. 捐贈與募集?
      4. 分類整理與交換?(以圖書館為師)
        1. 得捐工具與零件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必須分類整理後才有用
      1. 越能容人,越能壯大
        1. 怪人通常不是壞人。融入
      2. 志工?
        1. 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志工是服務者,小屋經營管理的人服務志工
        2. 遠來的和尚會念經?我們發現,最熱心的志工通常都不是當地人,當地的高手一般不願意「出手」
          1. 推測可能是自我保護
      3. 志工的來源?
        1. 社區內志工,社區外來的志工
        2. 要吸引保護外來志工,社區營造停滯就是因為內部缺乏新血
      4. 志工的經營維護?

      5. 志工文化的培養?
      6. 志公司?
      7. 人際關系很難理解,好人之間,常常發生壞事
      8. 出問題的志工?
        1. 一山不容二虎
      9. 出問題的社區居民?
      10. 出問題的經營管理者?
  16. 完全開放與有條件開放?
  17. 退場,逐步換手
    1. 小屋一開始大概都有經營團隊進駐,如果經營團隊是在地居民,初期會稍微容易,但是也最好不要由一個團隊一直經營。因為單靠一個團隊,當團隊變動時,打下的基礎就難以為繼,且再聰明的人,定型之後,都會僵化
      1. 所以,經營團隊駐點時必須培養接手團隊,如果不能培養一群人來接手經營,非得靠「原經營團隊」才撐 的下去,那是假的
      2. 外來的經營團隊通常比較積極,在建立起一個小屋之後,可以帶著經驗,再去建立新的小屋,也比較不會膩
    2. 經營團隊應該要以「完美的退場」為目標,換手交給別人之後,一切如常,甚至更好,才是小屋真正成功




完美的退場